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内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助力探索国际化研究课题,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特邀世界著名汉学家、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教授,于2025年6月8日至9日开展学术工坊。活动期间,何莫邪教授将分享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与经验,并针对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为青年学者提供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与实践训练平台,共享前沿学术资源。
《史记》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巨著,翻译和介绍《史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现实需要。2025年7月23日至27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世界汉学中心协办,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承办,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文学专家委员会成员、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教授牵头组织《史记》翻译研讨会将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举办。
中拉文明对话会精彩预告!
北京语言大学将于2025年6月2日至6月4日在北京举办“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北京论坛”。本次会议将围绕汉学研究创新、传播策略、教育体系、区域融合及资源整合五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旨在凝聚学界共识,探索汉学在新时代的破局之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动能。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