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历史学家阎崇年出版新作《森林帝国》。书中论述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介绍了孕育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的森林文化,他论及满人及其先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从先秦的肃慎,历经汉晋的挹娄、勿吉,唐代的渤海,宋代的金人,明清之际的后金论述至满洲统一中国,回答了满人何以统一中国并维持二百六十八年之久。
“赫图阿拉之问”
人口和军队数目不过十几万的满人缘何占领中原并持续统治260多年之久?清朝是怎样从赫图阿拉这么一个小山城走出来,建成煌煌大清?阎崇年开宗明义,将这一议题概括为“赫图阿拉之问”。
清史学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征服说”“汉化说”“政策说”等,主张清廷之所以统治260多年在于其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的制度。阎崇年在书中提出,努尔哈赤对女真各部统一的历史进程,实质上是对东北森林文化的统合和重建。
阎崇年提到就清朝三百年的历史以及就赫图阿拉发祥地看清朝是看不清的,所以要从商周肃慎以来三千年满通古斯族群的发展和延续来看清史。“我看过航拍图,地球北极是冻土带,北极以南,北纬42度到70度有一条森林带。这条森林带包括现在的北亚、北欧,北美。森林带的南部是草原带,即所谓的欧亚大草原,再南就是温带。我从这张图上得到启发,想到要从亚洲的森林带看中国东北的文化。”阎崇年说。
万历31年,努尔哈赤灭亡哈达部队后把居城迁到赫图阿拉,赫图阿拉又叫新京,是清朝初建时的京城,在今天的辽宁抚顺。这里三面环山,漫山遍野的森林犹如天然的绿衣,滋养着这个部落走向繁荣。女真民族在繁密的森林中生息繁衍,采集、渔捞、狩猎成为其生活的重要来源。这种经济方式在与汉人、朝鲜人往来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诸多珍贵的毛皮、人参以及生长在林中的土特产品在互市贸易中获益甚丰,采集狩猎经济自然成为满洲的主要增长方式。阎崇年认为这种天然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森林帝国发展的基础。
五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综合”
阎崇年在书中提出,中华文明是由五种文化形态组成的,第一是中原的农耕文化,第二是西北的草原文化,第三是东北的森林文化,四是西部的高原文化,五是沿海岛屿的海洋文化。这五个文化圈,占当时全国人口的90%、土地的90%以上。满洲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占据主导或主流地位,清帝成为中华共主,取得了巩固的地位。清廷主要是依靠“文化统合”而得以让国祚绵延二百六十八年。后来外有列强入侵、内生文化裂分而逐渐走向衰亡。
清史学者认为,在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史上,中华文明帝国曾表现为农耕帝国、草原帝国和森林帝国三种形态。其共同特征是:以某一文化形态为纽带,实现文化的多元一统。森林帝国是指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及海洋文化,所建立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满洲实现了女真内部的统合,完成了东北森林文化的统合、同漠南蒙古(内蒙古)的统合,以及同汉军、汉臣、汉儒的统合,形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清定都北京后,原本是“以小制大”,经过“康乾之治”的文化统合,他们在满、蒙、疆、藏、台等地区,重俗尊教,因地制宜,逐渐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统合。
从森林文化走出来的满洲统治集团,善于利用政治、文化、宗教等政策,逐渐统合其他文化,使得各种文化类型既能合而不同、自身得到发展,又能够互通有无、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阎崇年立足中华文明史和清代历史的发展指出,文化统合能够促进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文化统合还需放眼世界,善于从其他文明、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国历代长期忽视海洋文化,是文化统合中的一块短板。
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文化五种形态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分析、研究和阐述森林帝国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文化根因;也有助于澄清两个认识误区:第一,认为中华文明帝国只有一种文化形态;第二,认为文化统合就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华文明之博大,在于其文化多元;中华文明之绵延,在于其文化统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于两个字——“合”与“一”,实现中华文化多元统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