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迎来一场人文思想盛宴。“面向未来的人文主义”会议在此隆重举行,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文领域的前沿话题与未来走向。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全球南方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世界汉学中心发展理念的主旨演讲,引发热烈反响。
徐宝锋教授以世界汉学中心发起的“音乐无国界”项目为切入点,展开对中国教育发展趋势与特色的深入剖析。他指出,截至2023年,中国拥有143,500所小学,在校学生达1.08亿;52,300所初中,学生数量为5244万,这些数字直观展现了中国教育体系的规模与成就,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
在特色方面,中国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与“注重公平”两大显著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入学率仅20%,大学生人数仅11.7万,但在短短20多年间,中国就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又用十余年时间,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如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高达99.95%。同时,中国教育始终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99.8%的学校达到国家标准,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开办特殊教育学校、内地新疆班和西藏班,实施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等,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谈及世界汉学中心的国际人文交流特色,徐宝锋教授介绍,中心以文化为桥梁,通过学术研究、文化活动、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如“音乐无国界”国际使者计划,自2023年2月6日在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启动以来,为青少年提供了用音乐认识世界的平台,开启了音乐人文交流的新篇章,未来还将有更多世界各地的汉学家汇聚,共同奏响人文交流的旋律。
世界汉学中心核心工作内容围绕知识、翻译、写作、会议、研习五大中心展开。在发展理念上,世界汉学中心以文明互鉴为宗旨,全力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学习。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资源,创新打造世界汉学“根服务器”,这一全球汉学家信息网络系统,已联络沟通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整合全球汉学研究成果与动态,为不同文明交流提供全面、及时的知识支撑,成为全球汉学资源汇聚与分发的关键枢纽。同时,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这里不仅为汉学家提供舒适的研究环境、丰富的学术资源,更是从生活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在中国找到“家”的归属感。入驻的汉学家在此交流切磋,碰撞出思想火花,携手开展研究与翻译工作,促进中外文化深度交融。如澳大利亚汉学家薄国强长期入驻开展学术研究;“罗马尼亚汉学之母”萨安娜捐赠毕生学术成果;埃及汉学家阿齐兹受启发决心翻译《红楼梦》。这些都体现了世界汉学家母港在吸引、凝聚汉学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
在拓展国际间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路径与愿景方面,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高校、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项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全球人文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此次徐宝锋教授在教科文总部的演讲,围绕世界汉学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成果展开深入分享,以文明互鉴为核心主线,生动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人文交流与汉学研究中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全球人文领域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更通过世界汉学“根服务器”、世界汉学家母港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能力,以丰富的实践成果与理论探索,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关注。未来,世界汉学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人文力量。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4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