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了解,国外的儿童书籍并不像我们写得那么长。我们现在的年轻作者已经不怎么写短篇了,小读者也都是从长篇看起,这个局面值得引起怀疑。” 在首届“小十月”儿童文学高峰论坛上,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作家曹文轩对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提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谈到,自己也在尝试进行“小长篇”的创作,这些作品和之前的作品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无论新在何处,都依然属于那个固定的“文学家族”。曹文轩笑称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界定是“非主流”的,几十年来始终按照自己的理论来解读。
呵护儿童文学的“神性”
事物在不断发展,万象更新,但曹文轩认为,文学不能植入到进化论的范畴来探讨和评估。现代文学遇到新的标准,成为一种时尚,作家试图在变化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给文学以更加先锋或者顺应潮流的定位,这是否就是合理的?在曹文轩看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发问。他强调:“那些夸张人性至恶或至善的作品,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些?好的文学应该使人们对生活多少有一点希望,对灵魂多少有一点触动,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使人活得更好,更像人,即使写得再出色我也不能接受。” 任何文学写作都需要一个清醒的认知,那就是曹文轩提到的“文学基本面”。曹文轩说:“我坚持文学是有基本面的。无论儿童文学或是成人文学,需要时时刻刻明确文学的边界,要知道什么属于文学,什么不属于文学,守住边界才能走向世界。”
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刚刚完成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的写作,他说:“中国儿童文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共享文学。”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会打动父母,打动老师,进而打动孩子,使两代人能够共同成长。纯真而稚嫩的儿童故事为什么能具有如此神奇的能力?为何有如此多的青年甚至老作家始终坚守儿童文学创作?作家孟宪明以“神性”为儿童文学命名,他谈到自己的写作亦是感慨万分:“这么大年龄还一直写儿童文学,为什么?童年这么美好,这个园子需要有一个人守着,而我愿意一直在那里。我不清楚神性到底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些我们无尽追求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票子,对神性是有伤害的。儿童文学恰恰要捕捉这种神性,要触动内心的柔然,它能够指引你,使你写出来的作品唤醒生活的幸福感。”
童年性是过去,儿童性是当下
作为儿童文学界的资深学者,年近古稀的王泉根毫不吝惜对年轻作家的赞誉,并将创作理想与热情寄希望于充满活力的他们。在他看来,老一辈作家的书写多是童年性写作,对幼年时光的回望自然感人而亲切。但真正的儿童文学写作重点是儿童性,是要关注当今儿童本身,包括儿童思维、儿童心理、儿童成长当中所发现的一切。王泉根表示,今天的孩子所面临的时代变化太过丰富,我们要熟悉他们的精神世界,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我们中老年在前面扛着大旗,但是好的儿童文学要传承下去还要靠青年作家的不懈努力。”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需要发现什么,应该书写什么,以怎样的形式表达,是儿童文学界永恒的话题。每个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人都会有他所坚持的理念,写给儿童的故事也正需要作家心中的那一盏灯,让文学怀有爱与温度。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