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主办、世界汉学中心与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的“世界汉学讲坛”迎来了年末收官之作,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和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埃琳娜老师(Elena AVRAMIDOU)担任主讲嘉宾,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菲菲博士主持讲坛。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向埃琳娜教授颁发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高级研究员聘书。
本次演讲题目为“希腊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Greek and Chinese Philosophy:A Comparative Approach)。埃琳娜老师首先借助“轴心时代”理论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特点、经济发展模式和国家政治组成等多角度对希腊、中国哲学之发生与演变的基本条件做出分析,详尽阐述了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等地在“轴心时期”产生的重要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思维模式、精神风貌与社会形态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进而,埃琳娜老师从语源学角度对比了“哲学”一词在希腊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含义,认为虽则两者在发问与探寻“智慧”问题上有不同侧重与路径选择、在对核心概念的运用方式与对逻辑推理的倚赖程度上存在重大差异,但它们都深深地关切着人之心智境界的提升、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与建立良好生活的可能。对“何为道德”的表诠诉求与对“何以道德”之实践探索作为古代希腊与中国两种哲学各自的特点,一方面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的屏障,另一方面也成为东西方借助精神之旅以不断更新自我认识、化解“现代性危机”的必要条件。
埃琳娜老师随后从中、希哲学的不同特征出发,论述了双方哲学教育在学科设置上的差异与教育目的上的趋近,认为希腊哲学由于对理论研究的重视而发展出多学科,中国哲学则因对修养实践的倚重而突出发展了政治学和伦理学;双方都有明确的教育阶段划分意识,而相较于古希腊之倡导公共教育与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古代中国更注重私人教育与家族教育,重视个体与家庭的和谐发展;古希腊对竞争的强调与古代中国对和谐的追求都为各自哲学教化下民众的心理与认知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带来长远影响,也将不断整塑着我们当下与未来的世界。因此,借助哲学耕耘未来,有意识地建立中、希哲学间的开放性理解,是共同走向良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埃琳娜老师进一步指出,“对话”是希腊与中国哲学的题中之意,在两个不同传统之间进行开放和富有成效的对话,是进行哲学比较的归旨。对道德价值的坚定信念是这两种传统的共有特征,它是中西方精神的基础,因而也是我们当下社会之发展的灵感源泉。这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对话超越了单纯作为国别的希腊与中国,对整个东西方世界的文明进程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因而促进这一对话向纵深发展,也是海外汉学学者与中国的汉学研究者们共同的重任。
讲座的最后,来自中国、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听众与埃琳娜老师就希腊罗马哲学的基督教转向、“内圣外王”与“哲学王”之区别、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一般态度与评价,以及古典哲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多国师生与埃琳娜老师共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哲学跨文化之旅。
世界汉学讲坛是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对话交流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汉学家的桥梁作用,搭建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更多平等互信的对话,不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鉴共赢贡献智慧与力量。讲坛自开幕以来,一直践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使命,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学术问题,推动建立持久深入的学术对话机制。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