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2日下午14—18时,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一带一路”与世界汉学发展的分论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文献学研究之三、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及学科建设成功召开。论坛的上半场由北京语言大学胡燕春副教授主持、长江师范学院刘国敏副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7名师生与会发言。论坛的下半场由齐鲁书社刘强主任主持、南开大学龚韵洁副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6名师生与会发言。
上半场发言
发言人:发言人:刘强(齐鲁书社)
题目:《中华武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文献成果浅谈——以〈御定武艺图谱通志〉为中心》
刘强主任选取了《御定武艺图谱通志》这本书,从中华武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入手,探讨了朝鲜半岛的文献成果。他指出《御定武艺图谱通志》记载了当时朝鲜的社会与历史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武学价值、历史价值,是古朝鲜宣庙年间中朝武艺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其世界影响极其重大。
发言人:龚韵洁(南开大学)
题目:《西班牙语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以SSCI和A&HCI收录论文为例》
龚韵洁副教授选取全球权威期刊数据库SSCI和A&HCI收录的西班牙语世界中国学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考察了西语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龚韵洁从研究数量、学术力量分布、研究方向、研究途径和方法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西语世界中国学研究现状。此外,还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和中国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对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言人:冯海城(Igor Radev)(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
题目:China in Early Medieval Greek Sources/《中古早期希腊语文献中的中国》
冯海城老师注意到中古早期的几位希腊语作家的作品都提到了中国,其中包括:Cosmas Indicopleustes、普罗科匹厄斯、狄奥菲拉克特西莫卡塔等作品。冯海城还探讨了有关中国信息传入拜占庭的可能途径,并指出这些传播途径大多具有教会性质,选取叙利亚语传统的东方教会为代表,认为该教会在七世纪中叶开始在中国建立存在。
发言人:刘诗梦(邢台学院)
题目:《〈太平广记〉重叠式副词研究》
刘诗梦老师根据副词基式在产生初期词性的不同以及数量分布,将《太平广记》中的重叠式副词分为三类:单音动词重叠式副词、单音名词及形容词重叠式副词、单音代词、数词及量词重叠式副词,从语义角度又分为情状方式副词、时间副词、频率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及语气副词,分别研究其语法特征。
发言人:全文灵(北京外国语大学)
题目:《19世纪威妥玛编北京官话教材〈问答篇〉的海外传播》
全文灵博士选取了英国汉学家编写的北京官话口语教材《问答篇》及其相关藏本,并通过不同藏本的副文本和相关互文性文本探究《问答篇》文本的源流发展和海外传播历程。全文灵研究发现:《问答篇》记录了清代后期北京官话口语的基本面貌,目前发现了“澳藏本”和“哈藏本”两个藏本;《问答篇》与《语言自迩集》存在密切联系;《问答篇》作为北京官话口语教科书,曾多次改编融入英、日等国的汉语教材,是清代后期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接触以及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文献。
发言人:苏煜文(湖南大学)
题目:《〈文华秀丽集〉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受容》
苏煜文硕士选取日本平安时代的汉文集《文华秀丽集》,通过比较其诗歌与中唐以前文学,将汉诗对中国文学的受容分成形制、意象和精神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了平安初期中日诗歌在赋得体诗、自然意象、归隐田园的异域同调,与会分享了汉诗的发展阶段、汉诗人身份、民族审美对接受偏好的影响。
发言人:关浩延(中山大学)
题目:《“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如何并置:论梅兰芳1935年访苏》
关浩延硕士认为中方和苏联对于梅剧的评价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并置。梅剧成为苏联意识形态建构和打造世界文化中心的华语资源,将梅兰芳的演出作为一种巩固自身文化政策、主张及认同的赋权话语;而中方刻意保持与“象征主义”的暧昧关系,着力将京剧转变为雅正的艺术,将京剧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反击了极力批评京剧的左翼知识分子。
评议人总结
长江师范学院刘国敏主任对上半场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总结。刘国敏教授指出这一场发言主题丰富多元,基于每位学者的兴趣领域,进行个案研究,对今天的大会做出了精彩的发言,让他受益良多。刘强副教授、苏煜文同学和关浩延同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播入手,给我们分享了海外的文献研究成果,以及中国文化传播的转型和变异。龚韵洁副教授还从统计学的视野来对汉学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很有启发。
下半场发言
发言人:刘国敏(长江师范学院)
题目:《宋君荣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
刘国敏副教授从中国古代天文学入手,选取第一位对中国古代天文学进行系统研究与全面阐释的西人宋君荣,对其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地分析,考祭他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缘由,介绍他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成果,考正他所用的参考文献,剖析宋君荣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总体评价,论述他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书写,并详细考察宋君荣从中文文献中所摘录的天文记录。
发言人:张郑波(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题目:《法国汉学所见中华文化及少数民族研究文献述评》
张郑波副教授指出,受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华留学生、僧侣、旅行家、传教士等记述文献启发,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学者对东亚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明的关注度逐步增强。张郑波认为从法国汉学史角度切入中国民族学,既能厘清法国关于藏、满、回、蒙古、维吾尔等族群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又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扩展中法文化交流互渗的广度和深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文明基石。
发言人:胡健文(浙江外国语学院)
题目:《王弘诲与利玛窦两次会面考兼论耶稣会士首次入京受挫》
胡健文老师目前基于学界对于王弘诲与利玛窦的交往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关于两人首次会面的时间和二次会面的背景更是众说纷纭这一研究背景和现状,通过爬梳王弘诲传世的文集以及其他一些记载其生平的中文史料,对比西方传教士的文献记载,详细考证了王弘诲与利玛窦首次会面的时间以及二次会面的背景,并对王弘诲之所以在京城没有给予传教士们有力的帮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发言人:周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题目:《再论明清送子观音像与圣母子像的文化关系》
周萌老师立足中国-伊比利亚文化交流史的视角,基于16-17世纪西葡早期来华传教士相关文献记录和海内外一系列实物资料的分析,对送子观音像和圣母子像的文化关系进行重新探讨。周萌认为,送子观音像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艺术形象,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是受基督教圣母子像影响而形成。但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送子观音像和圣母子像之间确实存在诸多互动和交流,与此同时,圣母子像在中国的传播和流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同时期送子观音像的影响。
发言人:张嘉雯(北京语言大学)
题目:《从安大简看柯马丁与夏含夷的早期〈诗经〉文本生成之辩——兼论安大简〈诗经〉呈现的异文问题》
张嘉雯硕士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早期《诗经》文本生成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讨论,讨论核心旨归在于认识到“口传-书写”在并行背景下共同对早期《诗经》文本产生影响,不可一分为二。张嘉雯从安大简《诗经》的异文来呈现这一核心要义,他指出这其中既有口传造成的异文现象,也有抄写过程中讹误现象对文本的改动,这两点是造成简本异文的主要因素。
发言人:刘晋(西安美术学院)
题目:《宗教图像的流变与改绘——〈玉枢宝经〉所载图像在东亚地区的衍变历程研究》
刘晋硕士从中国北宋末年兴起神霄道派雷法传统之经典《玉枢宝经》出发,将现存插图本《玉枢宝经》以刊刻地点分为中国版本与朝鲜版本,论述两种版本之源流历程。通过文献与图像的双重分析,认定中国版本与朝鲜版本的源流应是以大英本为代表的元至顺图像范式刻本。此外刘晋着重论述了此书传播的两种流变方式,进而论述产生变化的差异。
评议人总结
南开大学龚韵洁副教授对下半场发言进行了总结。龚韵洁教授提到汉学有三个境界:首先是站在异国看中国,第二层境界是站在世界看中国,第三层境界是回到中国看中国,强调我们的最高境界是国学和汉学的对话,所以说她认为今天分论坛下半场实际上给了我们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汉学的机会。刘国敏老师谈到的宋云荣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这实际上是中西的一个知识交流。张郑波老师关注的是一个当代的汉学家,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切入,对中西时间观进行了对比。胡健文老师的切入点非常的特别,通过微观的个案研究,剖析了王弘诲和利玛窦两次的会面。张嘉伦同学非常看重的安大简《诗经》与早期《诗经》译文的互动,并深入到了译文的生成机制,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