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2日下午14—18时,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分论坛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文献学研究之一” 展开,线上线下共计有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30余人与会。论坛的上半场由电子科技大学胡文婷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江雪奇助理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6名师生与会发言。论坛的下半场由上海政法学院常立霓教授主持、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评议,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7名师生与会发言。
上半场发言
发言人:常立霓(上海政法学院)
发言题目:《中亚东干谚语与俗语》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常立霓的发言以中亚东干族的口头文学——谚语和俗语为对象,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东干族的语言和文字,即使已经离开华夏百年之久,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依然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常立霓教授以此为立足点,深入挖掘了东干谚语和俗语的社会功能及其独特的价值,指出其在继承东干语言与民俗文化、记录东干历史、教育青少年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使东干文学的民间特色更为鲜明。
发言人:郑茹(安徽工业大学)
发言题目:《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播》
安徽工业大学郑茹老师围绕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播展开发言。她首先指出国际汉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误区,并基于这些误区详细论述了国际汉语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具备良好的汉语功底以及要高度重视汉语语言知识和中华文化的学习等方面。这一发言为学界今后如何更好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阐述。
发言人:王菁(江苏警官学院/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发言题目:《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进入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的路径探析》
江苏警官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王菁以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进入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的路径探析为发言主题。该报告通过梳理学界对其学科建设在战略意义、学术价值与外宣功能等三个维度的共识,阐明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建设的势在必为;通过分析其与区域国别学在学科属性、特征和目标方面的共通性,从学科调整后两者功能互补与优势发挥的角度说明学科调整的切实可行;最后,就世界汉学与中国学作为二级学科进入区域国别学体系的建设路径提出了建议。
发言人:杨玉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发言题目:《话语历史分析视角下俄罗斯媒体对李白形象的建构研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助教杨玉琦的发言聚焦于话语历史分析视角下俄罗斯媒体对李白形象的建构研究。该报告以露丝沃达克(Ruth Wodak)提出的话语历史分析法为理论框架,选取道琼斯语料库含有关键词“李白”的俄文报道为研究语料,采用话语分析与语料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高频实词、索引行和话语策略三个切入点出发,剖析了俄罗斯主流媒体话语建构的李白形象。
发言人:刘泱(南开大学)
发言题目:《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如何言说网络文学》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泱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如何言说网络文学为主题展开发言。刘泱提到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多次被海外文学界纳入讨论范围,多本海外文学史著作皆以多元化、非典型的文学史形态书写中国现代文学。该报告剖析了各版文学史如何在不同的体例、架构中定位中国网络文学,如何阐释中国网络文学的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既窥见了英语学术界对待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态度和最新研究动态,又在他者的参照下不断反观国内研究现状,以此为中国网络文学提供值得借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发言人:刘妍(北京语言大学)
发言题目:《七曜值日的传播与流变——从中国到日本》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妍围绕七曜值日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与流变为题展开发言。报告通过对文献与史料进行分析,得出“七曜值日”体系在中国只得到了小范围重视,但在日本则得到了官方肯定并广为流传等论断。该报告指出,通过分析“七曜值日”体系在中日两国的不同接受情况,可以得出我国封建王朝执政者对王朝和历法的关联性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日本对待外来文化自上而下进行传播的接受模式。
下半场发言
发言人:胡文婷(电子科技大学)
发言题目:《中国格言的早期西传史考述》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胡文婷以中国格言的早期西传史考述为主题,指出格言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形式在中国语言体系中的重要性。在中西文化早期互动互鉴的过程,中国格言所蕴含的自然理性与道德因素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该报告详细梳理了中国格言的早期西传史,在明晰其译介及传播脉络的基础之上,探究了中国格言在异质文化中的嬗变特点,从而展现了中国知识的多维性与西方知识场域的具体关联。
发言人:江雪奇(南京大学)
发言题目:《最早的中德语言双向教学尝试——哈勒大学威廉·格塞尼乌斯1823至1825年的汉学试验》
南京大学助理教授江雪奇的发言以“最早的中德语言双向教学尝试——哈勒大学威廉·格塞尼乌斯1823至1825年的汉学试验”为主题。江雪奇指出德国哈勒大学知名教授威廉·格塞尼乌斯,曾在1822年做出试图让中德双方互相学习语言的一场试验,虽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作为目前最早可考的中德二语互教互学的尝试,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发言人:张永维(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
发言题目:《从汉文学的视域分析〈宇津保物语〉中的波斯国与丝绸之路》
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特别研究员张永维以汉文学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日本最早的长篇物语小说《宇津保物语》中描写的波斯国与丝绸之路。该报告通过对大量中日文献的梳理及考证,提出《宇津保物语》中波斯国的具体位置不在南洋诸岛或中亚地区,而在以现今柬埔寨大部分地区为主的中南半岛上这一观点。此外张永维还比较分析了《宇津保物语》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为日本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与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考和佐证。
发言人:肖清(江南大学)
发言题目:《当代汉学界的早期中国口承与书写问题:以对文本作者身份的研究为例》
江南大学讲师肖清以对文本作者身份的研究为例,聚焦于当代汉学界的早期中国口承与书写问题。在汉学界早期中国文本研究的过程中,西方古典学对口传与书写问题的争论给予了汉学家重要启发,促使他们重新思考早期中国文本的性质及其生成史,并解构了汉学家将先秦文本作者视为单一、固定个体作者这一认识误区。肖清以文本的作者身份研究为例,重新审视了汉学界的早期中国口传与书写研究,这对于理解汉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及话语资源,复兴国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发言人:周天玥(北京师范大学)
发言题目:《一次全新的文化传播探索——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天玥的发言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为例,分析了一次全新的文化传播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的出版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开端,从纵横两个方位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线,为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周天玥指出,中国当代文学想要进入到域外空间,首先面临的就是异质性问题这一根本性的挑战。这一挑战首先体现在文化层面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则是中国文化在异域空间的力量投射。
发言人:马昕珺(南京大学)
发言题目:《从朝鲜英祖时期〈洪武正韵〉再刊看反清怀明表象》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马昕珺围绕朝鲜英祖时期《洪武正韵》的再刊现象,剖析了其中反清怀明的表象。马昕珺指出,明籍《洪武正韵》在朝鲜的再刊是与前代相矛盾的举措,其原因并不是单纯的攘夷理念的反映,而是崇祀三皇望拜礼时的进献之意,印证了“反清怀明”的表象和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内核。
发言人:姬洁如(西南大学)
发言题目:《新媒介语境下中国古典诗域外传播的听觉转向——〈如何阅读中国诗〉播客节目为个案》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洁如以《如何阅读中国诗》播客节目为个案,分析了新媒介语境下中国古典诗域外传播的听觉转向。她指出蔡宗齐教授利用新媒介效力推出的英文播客节目《如何阅读中国诗》借助听觉媒介,让古典诗在非母语的受众中得以认同与接受,可谓是跨文化语境下古典诗传播媒介由视觉转向听觉的一次有益尝试。此类听觉节目对于触发大众审美知觉、引发深层感悟和汲取精神与情感力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古典诗也因此在被朗诵和聆听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评议人总结
主旨发言结束后,南京大学助理教授江雪奇对上半场发言嘉宾的发言内容、探究思路以及学术价值做出详细评述,指出各位嘉宾的研究视野广泛开阔、研究方法灵活多变,为海外汉学这一学科注入了创新力量,让我们了解到这一学科有更多的空白可以去发掘,鼓励我们在当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探索更多小众甚至未知的学科知识。南开大学教授阎国栋则对下半场发言作出评议。阎教授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视角出发,指出汉学家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做好海外传播文献学的研究。据此,各位发言嘉宾在对海外文献学的扎实研究基础之上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对于中国文化如何在异域空间传播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深思。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