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已历经数千载。在这跨文化对话的历程中,我们的文化被丰富、视野被拓展,我们的文明日益彰显出世界性的意义。孕育于中外文明交流史中的海外汉学,也渐成“显学”。那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足迹的汉学家,以及围绕他们的研究与对话,都值得被详尽梳理。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与全球103个国家开展文化合作交流;汇聚5000余名汉学家、翻译家等资源。为梳理各国的汉学史知识与优秀的汉学家们,丰富海外汉学研究,助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特依托现有资源,以国别为单位,开辟“世界汉学档案”系列专栏。
截至目前,“世界汉学档案”系列已整理发布尼泊尔、蒙古国、罗马尼亚、墨西哥、保加利亚、伊朗、白俄罗斯、巴基斯坦、西班牙等9个国家、共计14篇的国别汉学档案。
为更好地厘清各国汉学发展脉络,今日起,“世界汉学档案”将进行改版。我们将以世界汉学的发展历程为基础,分国别对各国的汉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搜集、汇聚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学家们,以致敬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日推出的国家是捷克与斯洛伐克:《捷克与斯洛伐克汉学档案》。
捷克与斯洛伐克汉学档案
17、18世纪传教士汉学时期不乏来自波西米亚捷、斯地区的耶稣会士。1716年入华的严嘉乐(Karel Slavicek)以拉丁文撰写了《汉文文法》《北京内外城图说》等著作,并与欧洲来华传教士及欧洲学者们频频通信,内容涉及中国宗教、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及天文观测等内容。这些珍贵的信札后被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巴黎与彼得堡等地图书馆收藏,又经捷克当代汉学家、布拉格东方研究所所长高马士(Josef Kolmas)搜集、翻译并注释,以拉捷双语对照版在布拉格出版(1994),即《中国来信》。
严嘉乐(Karel Slavíček,1678~1735),捷克第一位汉学家,也是康熙皇帝的乐师与第一份精确的北京地图绘制者。1715年春,他与七位传教同事乘坐安斐特里特号航船(L’Amphitrite),与来自葡萄牙和法国等地的耶稣会士一并启程。在中国的18年中,他细致地研究了中国的天文、历法与音乐,并多次进行地理测绘。他将这些收获及见闻写在一封封信中,寄给在欧洲和中国的教士与学者。
高马士 ( Josef Kolmas,1933.8- 2021.2.9)捷克著名汉学家、藏学家、翻译家、目录学家,捷克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捷克共和国东方研究所(Orientalni ustav Akademie ved CR)所长。
《中国来信》是由捷克汉学家、捷科学院东方研究所(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 Oriental Institute)所长高马士修订了1935年符拉什吉尔(Josef Vraštil)编印的严嘉乐《中国来信》(Listy z Číny),并收集散见于各国档案馆和图书馆的信件,再次编译出版的(Vyšehrad,1995)。《中国来信》中文版由中国大象出版社出版。
波西米亚地区艺术气息浓厚,捷克与斯洛伐克汉学在中国文化的文学艺术方面研究有悠久传统。18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及其学生艾启蒙(Jgnatius Sickeltart)等画家为中捷文化尤其是艺术交往奠定基础,当代著名斯洛伐克中国美术专家、画家唐艺梦(Daniela Zhang Cziráková)博士接续此传统,在唐代美术、齐白石与徐悲鸿绘画及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唐艺梦同时还是斯洛伐克著名翻译家、汉学家,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翻译方面卓有成就。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图为艾启蒙画作:《樱桃、菊花与鸟》。艾启蒙(Jgnatius Sickeltart,1708—1780)字醒庵,为意大利著名传教士郎世宁的学生,他们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等为乾隆帝所宠的三绘士,绘有《乾隆得胜图》等。1745年到达中国,在华35年,1780年于北京逝世。1777 年,虚岁70大寿时,乾隆为表彰其功绩,特赐“海国耆龄”匾额一方。此举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在京传教士。
唐艺梦(Daniela Zhang Cziráková),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博士,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研究员、斯洛伐克法定中文翻译。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美术与文学诗歌、红学等。
1882年,捷克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恢复教学,捷克东方学建立(属于哲学院),第一代捷克汉学家诞生。其中最为杰出的是鲁道夫.德沃夏克(Rudolf Dvrák),德沃夏克是第一位捷克学院派东方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汉学成果丰富的汉学家。其汉学著作涉及孔子哲学与中国宗教;译有《道德经》并与捷克著名诗人雅罗斯拉夫.沃赫里奇克(Jaroslav Vrchlicky)合作翻译了《诗经.国风》,与本国诗人合译中国诗歌自此成为捷、斯地区汉学保留至今的传统。德沃夏克去世后,捷克汉学因历史原因中断了整整一代人。
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即布拉格大学,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创建于1348年,坐落于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最高学府。也是欧洲大陆顶尖研究型大学和中欧地区文化中心,在其近七百年历史中诞生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
鲁道夫.德沃夏克(Rudolf Dvořák,1860 - 1920),捷克东方研究的创始人,捷克汉学家、翻译家。
鲁道夫.德沃夏克所译《道德经》。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建立,1932年普实克(Jaroslav Prusek)来华,结识鲁迅、茅盾、冰心等文学巨匠,亦大量接触民间文学;两年后赴日,继续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白话现代文学与中国政治。1937年普实克回国,汉学再次成为捷克东方研究的主要领域。次年出版的《汉语口语课本》,是捷克第一本汉语教科书。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Prusek·Jaroslav,1906-1980),捷克斯洛伐克最著名的汉学家,布拉格汉学学派实际的奠基者。捷克汉学集大成者、里程碑式人物。
1938年,由普实克编著的《汉语口语课本》出版,此书是捷克第一本汉语教科书。
1947年,查理大学建立远东系,普实克出任远东系主任,讲授中国语言文学,同时开始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现代汉语教学,捷克斯洛伐克地区汉学正式确立。
1949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与中国建交,次年即互派留学生,展开教育合作。第一代斯洛伐克汉学家群星璀璨,如研究矛盾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译介领域造诣深厚的马利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以研究郁达夫文学著称并对中国古今著名哲学家与文学家进行多语言广泛译介与研究的安娜.多列扎洛娃(Anna Dolezalova)、以译注、研究《红楼梦》《道德经》及受中国哲学启发提出“无本体形而上学”观点而闻名的黑山(Marina Carnogurska),以及80年代斯洛伐克汉学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汉丽塔.哈塔洛娃(Henrieta Hatalova)等。
图为马利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1933-)的著作《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中文版封面图。马利安·高利克是“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美享有盛誉的比较文学学者。他一直致力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2005年他荣获国际学术界誉为人文学术诺贝尔奖的“亚历山大-洪堡奖”(“亚历山大·冯·洪堡奖”)。
黑山(Marina Čarnogurská,1940—),斯洛伐克汉学家,曾翻译出版《道德经》《论语》《红楼梦》等20余部介绍中国历史、哲学和文学的著作。2015年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黑山自1991年以汉学家身份加入斯洛伐克最高科学机构斯洛伐克科学院(SAS)担任高级研究员,专攻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与文学。
图为黑山翻译的《红楼梦》与《道德经》。
1953年,普实克出任捷克斯洛伐克东方研究所所长,并将其于1950年访华期间所购置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书籍6万册放置于布拉格东方研究所鲁迅图书馆中,东方研究所成为该时期欧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最好的资料库之一。在普实克担任东方研究所所长的近20年间,约有15位汉学家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他们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古代文学、历史、汉语语言学及语音学等,该所成为彼时波西米亚地区第一个东方学研究基地,布拉格成为欧洲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之一。
1961年中国学者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次年普实克在汉学重镇《通报》上发表长文与之商榷,夏复予以回应,于此出现了海外汉学史上一次重要学术事件,即6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史观的“普夏之争”,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汉学界影响随之扩大。
图为捷克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总部大楼。捷克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创建于1922年,宗旨是促进和推动捷克斯洛伐克的东方学研究。当时研究所拥有一批著名的东方学专家,包括阿拉伯学家A·穆斯奥(1868一1944),埃及学家F·莱克萨(1876一1960),赫梯学家B·赫罗西尼(1879一1952),印度学家V·莱斯尼(1882一1953),伊朗学家.J莱普卡1886一1965)等。1953年该所并入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15年后,在著名的汉学家J·普实克(1906一1980)领导下,东方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并享誉国际。
捷克第二代汉学家几乎均是普实克的学生,担纲者有研究诸宫调及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小说理论及其叙述模式的米莲娜(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主要研究中日说唱文学及盆景艺术并大量译出中日文学、影视作品的学术伉俪何德佳(Vena Hrdlickova)与何德理(Z.Hrdlika)、主攻中国戏剧及其理论研究与翻译的高德华(Dana Kalvodova)、精于宋史的白利德(Augustin Palat)、专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秦汉及彼时期哲学思想的梯莫特乌斯.波柯拉(Timoteus Pokora)以及擅长汉语语音学与语法学的欧德里奇.施瓦尔尼(Oldrich Svarny)。另有傅思端(Zdenka Hermanova)选译《西游记》,后英、德、法文多次再版;史丹妮(Danuska Heroldova-Stovickova)吴和(Jaromir Vochala)与雅尔米拉.卡罗斯科娃(Jarmila Kalouskova)等汉学家专研汉语语法,编写大型《捷汉词典》与汉语教科书。
捷克汉学界曾有对德高望重的学术伉俪,他们是兹特涅克·赫勒德利奇卡博士(PhDr.ZdenekHralicka)(上)和维娜·赫勒德利奇柯娃教授(Prof.VenaHIrdlickova)(下)。中文名何德理、何德佳是由与他们有着深厚友谊的中国学者郭沫若取的。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还为何德理取了个“海山”的号,并用这几个名字亲手刻了几方石印赠与他们。
何德理博士曾任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名誉院士,曾在欧洲著名的布拉格查理大学、奥洛摩茨的巴拉茨基大学、布达佩斯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与历史。何德佳教授自1950年获查理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逾30年之久,讲授远东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并在布拉格语言学校兼授中文。
何德理、何德佳与中国著名近现代画家齐白石。
高德华(Dana Kalvodová,1928-2003),捷克汉学家、翻译家、戏剧评论家。1947年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在普实克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学。1952年大学毕业,同年随捷克斯洛伐克文工团访问中国,担任随行翻译。她是翻译协会、作家协会、欧洲汉学家协会和戏剧协会的成员。曾翻译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其他小说》、关汉卿的《六月雪和其他杂剧》等。
白利德(Augustin Palát,1923-2016),捷克汉学家。主要作品为《中国中世纪社会与风俗》及《水浒传》的捷克文选译本。早年师从普实克学习中文,曾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捷克斯洛伐克驻中国北京大使馆文化参赞。在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着重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并用照相机记录历史文化资料。2015年底,他将自己的个人摄影作品整理为《五十年代的中国之行》,由捷华协会出版。
梯莫特乌斯.波柯拉(上)(Timoteus Pokora,1928-1985),捷克汉学家,主要研究中国汉朝历史与文学。曾将《论衡》选译为捷克文。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了两年,师从朱谦之。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工作,期间还常与朱先生保持信件联络。曾在海德堡大学(1965年至1966年),密歇根大学(1969年至1970年)讲学。右图为梯莫特乌斯·波柯拉所著的《秦始皇帝》。
傅思端(Zdenka Heřmanová-Novotná,1930-),捷克汉学家、翻译家,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选译了《西游记》部分内容至捷克文,后英、德、法文多次再版。1969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词汇学研究荣誉奖,1991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捷克-汉语词典荣誉奖。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中的词缀式构词法模式》(1969)、《中国经济和政治术语汇编》(1988)等。
吴和(Jaromir Vochala,1927-2020),捷克汉学家、翻译家。文学博士,教授。捷克东方学会会员、欧洲汉学学会会员。曾在中国留学,在北大中文系师从王力、高名凯、周祖谟和林庚等著名教授。在学习期间经历了简化汉字改革、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普通话的推广运动。1960年开始在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参与中捷、捷中字典的编纂工作,编写了现代汉语课本。1986年至1987年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参与捷克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中译捷译著有茅盾的《腐蚀》、张天翼的《报复》《华威先生》等。
图为吴和所著的《捷汉词典》(上)与《赏论鉴孔》(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历史因素影响,捷克汉学跌入谷底。缓慢复苏后,捷克出现了伊万娜.巴凯索娃(Ivana Bakesova)、瓦茨拉夫.吴拉和(Vaclav Vlach)与何璟璐(Lukas Hlavaty)等几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或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的汉学家,尤其关注中国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及台海关系。
伊万娜.巴凯索娃(Ivana Bakesova),毕业于查理大学艺术学院,主修汉学。曾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工作,研究东亚当代史。
目前捷克汉学研究机构主要有布拉格的查理大学东亚系(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Charles University)、隶属于捷克科学院的东方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布拉格经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ague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奥洛穆茨的帕拉茨基大学(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布拉格语言学校也讲授中文。赫拉德茨——克拉维洛私立语言高中是捷克教育部批准的首座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必修课的高中。其于2016年招收第一批汉语学生,四年系统培养。此前,汉语课程作为兴趣课程已有7年历史。
2020年,首次有学生以汉语作为外语进行中学毕业考试。查理大学、马萨里克大学(Masaryk University)与帕拉茨基大学设有汉语专业。查大侧重以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与文学为基础的研究;帕大中文系侧重现代实用汉语。2018年,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此前,帕大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于2007年成立了捷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布拉格经济大学(英文名:Prague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捷克语:Vysoká škola ekonomická v Praze,缩写为VŠE),创建于1953年,它是捷克在经济学、商务、信息学领域中最大规模的高等院校,中欧地区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
帕拉茨基大学(捷克文:Univerzita Palackého v Olomouci;英文: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全称奥洛穆茨帕拉茨基大学,位于捷克共和国奥洛穆茨,成立于1573年。
帕拉茨基大学是捷克共和国第二古老的大学和拉维亚地区最古老的大学。大学原名奥洛穆茨大学,1946年改为现名以纪念19世纪摩拉维亚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法兰西斯柯·帕拉茨基(František Palacký)
马萨里克大学(捷克文:Masarykova univerzita;英文:Masaryk University)成立于1919年,位于捷克共和国第二大城市布尔诺,校名为纪念捷克斯洛伐克国父马萨里克,是捷克规模第二大的大学。
2018年11月6日,孔子学院总部与捷克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中国计量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
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9月27日,由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合作共建,是捷克第一所孔子学院。2014年11月,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在首都布拉格设立了布拉格分院。
总体来看,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汉学发展历程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步入新世纪以来,捷克汉学总体平稳发展,加强捷克境内与中捷汉学研究机构资源共享与教学联动、以美术馆、博物馆等平台为依托开展多样的艺术、文学方面的通俗与学术交流活动,可促成捷克传统汉学与中国学之间的互补,亦可更充分地发挥其汉学传统的人文优势。
参考文献:
[1] 奥古斯丁·帕拉特,王骏.19世纪末至今的捷克汉学史[J].国际汉学,2006,(00):48-60.
[2] 姚宁.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J].国际汉学,2000(02):425-448.
[3] 姚宁.捷克东方研究所[J].国际汉学,2000(02):449-455.
[4] 徐宗才.斯洛伐克汉学家(二)[J].中国文化研究,1997(04):135-138.
[5] 奥·巴拉特,戴·赛纳尔,徐宗才.捷克汉学研究概述[J].东欧,1996(02):43-49.
[6] 董树人.捷克斯洛伐克的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02):157-159.
特邀编辑:
周菲菲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注:以上图片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