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卜德(Derk Bodde,1909—2003)是20世纪美国著名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奠基人,曾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卜德1909年出生于波士顿,1930年获哈佛大学本科学位,1931—1937年以哈佛—燕京学社研究生的身份来中国留学,主攻中国古代思想制度史。1938年获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8年,成为首位接受富布莱特计划项目奖学金的美国人,再次来华从事学术研究。1975年升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中文教席荣誉教授。1974—1977年应李约瑟邀请到剑桥大学从事与《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的汉学研究。1985年获得亚洲研究协会杰出学者奖。2003年在美国逝世。卜德的研究或探讨近代文明与中国失之交臂的原因,或论证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贡献,或阐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精辟见解。写作的目的都是力图把真实的中国介绍到美国,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汉学研究著述丰富 辩证评述汉语文字
卜德汉学研究成果丰硕,共有100多篇著述。他把中国文化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一生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从哲学和科学史到大众意义上的小说、神话和性感应巫术,从对封建主义的理论性探讨到重实证的文本考查,他的研究既涉及学术方面也有对现实中国的观察描绘,既有原原本本的客观叙述,也有大胆的猜测和小心的求证。据《中国文明论集》所附目录,比较有影响的有:1942年所著《中国物品西传考》和1948年写的《中国思想西传考》,分别讨论中国在物质层面和思想意识层面对西方文明的贡献。1956年所作《中国的封建主义》、1957年所作《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和向何处去》、1961年所作《古代中国的神话》等所表述的很多观点都很独到。此外,《中国的第一位统治者》(1938)、《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爱国者和将军》(1940)、《剑桥中国秦汉史》的第一章《秦国和秦帝国》(1986)、《中华帝国的法律》(与莫里斯合著,1967)、《古代中国的庆典: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汉代的新年和其他年例仪式》(1975)、《中国思想、社会和科学: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与社会背景》(1991)、《前中华帝国的法医学》(1982)等也很有见地。
卜德晚年主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与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回答为什么中国早期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却不能产生出1600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那种科技革命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在《中国思想、社会和科学: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与社会背景》一书中,他运用分析的方法求证,结合文言文,尤其是八股文的特点,考察汉语书面语如何导致中国学术思想的僵化。与利玛窦和孟德斯鸠等持否定态度、以德孝蹇和李约瑟等持肯定态度不同,他辩证地提出,但文言文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固然是阻碍多于促进,但文言文的艺术表达上还是有其自身的魅力。他认为,“必须强调我只是针对文言文作为一种表达学术和科学思想的实际工具而言的,丝毫没有否定其对诗歌和文学的表达之美和力量的意思,也丝毫不否定汉字独一无二的感染力及其固有的丰富意义”。卜德既不否定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表述方面所具有的精确性,也不赞同“一种语言总是足够于他的使用者的需要”(李约瑟语)。
翻译校订中国文献 倡导文化共同繁荣
卜德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翻译和校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上下两卷)。这部译著是西方汉学界必读的经典,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国家把它作为通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在翻译过程中,卜德对术语的选择也表现出试图用中国话语来诠释中国文化的倾向。
早在1936年,他第一次将富察敦崇(1855—1922)的《燕京岁时记》翻译成英文,激发了他对汉学研究的浓厚兴趣。《燕京岁时记》英译本的特色是利用注释和插图将文本中隐含的内容发掘出来,通俗易懂地介绍清代北京时令节庆的风俗、时景、物产、技艺等历史。有学者认为在外译汉籍中,插入图像可以帮助异域读者更好地理解原籍的意义,通过植入原图像,将其原来的故事嵌入译文,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一方法的使用显示了卜德在理解和驾驭中国古典文献资料方面的功力以及不拘一格、灵活运用的能力。
20世纪40年代,卜德就着力彰显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他在专著《中国物品西传考》中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的文明,欧美人还将生活在黑暗之中。他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向西方世界提供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欧洲和美洲向中国提供的东西”,“如果没有中国所提供的这些东西(指丝绸、茶、瓷器、纸张、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我们西方的文明将会何等贫乏”,“没有这些发明,迄今为止整个世界仍然是不可知的,甚至包括我们的国家在内。”在《中国思想西传考》中,他还提出:“科举制度是中国给予西方的一份知识厚礼。”
卜德不是以理想化的图景来描述一个神秘的东方,而是旨在阐明“只有诚实地承认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依赖,我们才能为未来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社会中过和平生活作好准备。这常常要求我们改变对其他国家人民及其风俗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往往是不合理的。正是在这相互谅解之中,孕育着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繁荣昌盛的希望。这种文明绝不是像全世界人都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有同样的思想那样单调乏味”。由此,可以看出卜德积极坚持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积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当然,卜德高明之处在于他始终坚持辩证的看待问题,他经常能够冷静、准确地指出弊端。比如,他认为“中国古代虽然制定了很多而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法典,但传统的中国社会却不是一个由法律来调整的社会”。艾朗诺 (Ronald Egan)说:“海外汉学家比国内学者唯一的优势在于,前者提供旁观者的视角。”卜德正是通过独特的“异域之眼”,通过大量的考证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和科学,修正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误读,有效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融。
本文系中宣部课题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之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