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中国的出版史还是美术史中,连环画都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一本融合了历史与文化、文学与美术的小小画册,承载着时代与个人的多重记忆。
如今,连环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甚至一步步走出国门,以自身所特有的表现方式与绘画张力讲述着生动的中国故事。
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作为中国几代人的阅读启蒙,连环画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从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到宋代写本,以及明代、清代的插图,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发展成为通俗的普及读本。直到解放后,连环画更是温暖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也影响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
从小就梦想着成为连环画编辑的“40后”连环画画家吴棣,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们小时候,有连环画的租书摊,一分钱租一本。我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连环画了,收集了上百种。后来,我如愿进入到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部。当时,几乎所有画家都希望在《连环画报》上发表作品。”
今年的博洛尼亚童书展,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举办的“中国几代人的童书阅读记忆——中国连环画”互动讲座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部门相关负责人赵海云、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干部陈丹青、连环画画家吴棣与观众们分享了自己与连环画的童年故事。
连环画为何如此吸引着我们,孙月沐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故事好,二是有图画。“50后”的孙月沐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彼时正是中国连环画发展的高峰期。
“我小时候是一个好学生,家长不让看连环画,我就偷着看。父亲工作回家很晚,那是我看连环画的好时光。但是有一次父亲提前下班回家了,我点着油灯在被窝里看连环画被父亲发现了,他把我拉出来打了一顿。尽管打得很疼,但那种看连环画的乐趣依然让我觉得很值得。”
现场展示的连环画也勾起了“70后”赵海云的回忆。“小时候我生活在广西,父母都是教师,在买书上从不吝啬。这次活动所展示的连环画,我们家基本上都买了。在当时,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和邻居比,你有这么多连环画,显然要比他们富裕。”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连环画的最大意义正在于它无形中连接起与父辈们共同的儿时回忆。
生于80年代中期的陈丹青如今还珍藏着很多小时候的连环画,在她看来,连环画通过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来诠释中国文化,这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我们家当时有一个特别大的书柜,下面两层满满都是小人书,但大多数都是我父母小时候留下来的。为了不被父母抓到,我想了很多办法,用塑料纸包裹起来藏在浴缸瓷砖下面、冰箱里放菜的地方等等。”儿时的趣事让陈丹青依然记忆犹新。
“最近几年,连环画开始走进校园,孩子们特别喜欢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何玉麟与团队一直在思考连环画的发展与转型,这其中与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2014年至2016年人美社连续三年与北京市教委合作推进“连环画进校园”项目,出版了三套包括六百余册的《北京小学生连环画》,将连环画与中小学各学科紧密结合。
重回孩子身边,连环画在校园的反响超过了何玉麟的预期,“今后,我们还将持续推广这个项目,将年龄段扩大至初中,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有意思的是,北京育才学校的学生们还对连环画进行了“读、赏、演、创”,学生们用橡皮泥捏成连环画里面的人物、进行连环画快板表演、根据连环画故事表演舞台剧,甚至自己编绘连环画等。
“小人书虽小,但教育价值却非常大。” 何玉麟认为,孩子阅读小人书,不仅能够培养读书的兴趣,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开发想象力,启迪智慧,同时,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同样重要的是,连环画使教师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时,不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学生们在读、写、创、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书中故事和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的影响。”
如何在传统连环画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之更加适合不断提升着的大众审美以及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人美社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方面,为适应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偏好,人美社正计划推出大字大图连环画系列,开本和字号较传统的64开连环画都有所增大;另一方面,为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人美社还计划根据现有题材改编一些篇幅较短的连环画,并绘成彩色连环画作品。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牛郎织女》《白蛇传》《聊斋志异》《水浒传》……从罗马尼亚书展、巴黎国际书展、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到哈瓦那国际书展、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每次书展上的连环画作品展都以其鲜明的中国古典特色引来当地参展人的极大兴趣。
罗马尼亚书展中国小学生连环画
“当前,国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整个国际出版业都在寻找优质的内容,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只要内容本身是优质的,是可以借鉴和改造的,都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如何把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赵海云看来,目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海外宣传推广还有很大不足。他希望人美社能够把国际视野拉得更宽,让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媒体对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让更多关心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向国际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一起推广连环画。
来自德国青少年图书馆的露西亚·奥比(Lucia Obi)是个忠实的连环画迷,这次童书展上,她特意找到中国主宾国的连环画展区。
据露西亚讲,她接触到连环画非常偶然,“有一天我在书目中发现了一批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连环画,一下子就被它们吸引了。我觉得,要了解中国的美术史,就一定要了解这个时期的连环画。”
由于多年关注连环画,露西亚对于连环画的思考很深入,“虽然80年代后的中国人对于连环画已不再那么热衷,但我依然觉得从艺术层面看,连环画是中国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最佳代表。”
对于澳大利亚童书作家和插画家协会联合主席兼作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Cheng)来说,中国的连环画是一个让孩子们了解异国文化的绝佳方式。
“我们的孩子成长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连环画能够帮助这些孩子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些连环画有利于让他们对中国文化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如此。”
阿布扎比书展
与此同时,克里斯托弗还认为连环画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起到教育作用。“事实上,很多儿童书都带有强烈的说教性,明确告诉孩子们要如何做,但是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故事,而不是迫于接受那些道理。其实,以连环画为代表的图画书完全可以传递出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明白道理,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那么,这些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连环画如何能够更加适应国际市场?克里斯托弗强调了现代化改编的重要性。
从创作的角度,克里斯托弗尝试了将古老的中国故事进行更加符合现代阅读思维与习惯的改编,让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小读者更容易理解。
巴黎书展
“连环画还可以为西方作家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将东方故事进行更为现代化的阐释。”拥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克里斯托弗虽成长于西方文化环境,但对遥远家乡的古典故事非常着迷,一直希望能够将更多中国传统故事的内核重新阐述出来。
如今,展览已经成为了很多外国人认识了解连环画的主要方式。据露西亚观察,西方人很喜欢展会上的连环画展,通过看展的直观感受就可以了解中国连环画的艺术价值。
“西方读者接触连环画的机会并不多,我曾到过中国,甚至到中国的书店也很少看到连环画,因此非常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机会看到这样的连环画展览。”露西亚说。
产业化之路
“我从不认为连环画已经衰落了,更反对连环画申遗。相反地,我认为连环画是出版业中的朝阳领域”,相比于业界的普遍唱衰,何玉麟一直看好连环画的未来发展空间。
“像新的一天,太阳又升起来了。”他曾在一次论坛上这样比喻连环画的发展趋势。那么,在内容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市场背景下,连环画能否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迎来第二次繁荣?
何玉麟对此持肯定态度,在现阶段如何发展连环画这个命题下,他认为产业化是最佳的答案,也是最可行的方式,“如果放眼全球,从欧美和日本漫画的产业化来看,产业化是通俗美术读物的必然方向”,为此人美社正在探索以经典连环画内容资源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开发具有中国文化内涵、高艺术水准的产品,包括动画片、数字化读物等。
从连环画到衍生品开发,人美社的思考是进行多元开发,提升文化附加值,助力产品线的多元化营销。
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的衍生品店给了人美社相当大的启发——推出连环画主题系列精品,汇集众多经过连环画家创作并授权的连环画作品,开发艺术衍生品。
“创新连环画图书的形态与业态,以书的名义,把阅读、艺术、生活通过创意打造与传播,糅合在一起。让连环画的流韵余响得以延续,使传统连环画焕发出新的光彩”,这在何玉麟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事。
而在数字化方面,人美社希望通过连环画数字化出版打造一个数字出版的成功样板。近年来,人美社一直在打造连环画的数字资源库、数字图书馆,以实现连环画全媒体出版,多渠道发布。
“充分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同期开发数字化产品,推出在线阅读、手机阅读、APP应用等多种形式、多种传播手段的全媒体出版物,为信息时代的读者提供多样化选择。”何玉麟补充道。
无论是重回大众还是走向国际,连环画如何通过自我革新而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何玉麟的答案是做“精”和做“新”。
“做‘精’体现在内容、形式和定位三个方面。在内容方面,故事内容、思想水准、艺术创作水准要高;在形式方面,要符合读者阅读需求和现代审美要求;在定位方面,按照年龄细分,对读者进行精准定位。” 何玉麟说,而做“新”则需要从四方面着眼,以市场为导向,不局限于现有连环画市场,适应各年龄段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让旧有资源呈现出新的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新约绘稿件要能体现时代特点、时代面貌;另外,还要具有国际视野,从编辑思路、整体设计、印制水准三方面入手打造国际水准的作品。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