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三期颁奖仪式暨联合选题资源平台成立仪式开幕
仅8天!
本次活动将于8月23日13:30—16:30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会场E4翻译咖啡馆举行。
主办方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邀请到来自罗马尼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的“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项目作品入选作家,想必关注国际写作的你一定想提前了解一下他们~
嘉宾抢鲜了解
马丽娜·阿尔马善(罗马尼亚)
马丽娜·阿尔马善(Marina Alm??an),1962年6月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经济学专业,曾任罗马尼亚轻工业经济学家、罗马尼亚中央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现为罗马尼亚作家、畅销网络杂志《女性》的主编、罗马尼亚国家公共电视台制片人、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TVR2频道主持人,是罗马尼亚家喻户晓的明星。
她曾多次赴中国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的变化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感受,并制作了以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我眼中的中国》,同时以中国文化为主题撰写了多部文学作品,为中罗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入选作品:《东南西北看中国——一位罗马尼亚人眼中的新时代中国》
本书记录了马丽娜所看到的中国进步与发展,书中以北京、上海、陕西、重庆等地为中心,从城市建设、民生水平、制度改革、科技发展等角度出发,以一位罗马尼亚人的角度来介绍中国的成长与变迁。
书中既有关于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渝新欧”铁路的建设等令人震撼的“大事件”的介绍,也有关于“中国的治安很好,中国人很友好,中国的高铁非常快,中国的支付宝很方便”等关乎民生的趣味故事,是一部角度新颖、立场客观、内容真实的“外国人写作中国”故事。
和中清(日本)
和中清(Wanaka Kiyoshi),生于1946年,毕业于同志社大学经济学部。曾任大型公司监察法人并经营咨询公司。于1985年创立股份有限公司Inform,任董事长。
1991年至今,从事协助日本企业的中国投资及在华业务的工作。自己也直接在中国经营合资企业。1994年得到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制作发行了介绍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系列录像片《上海投资战略》(全4卷)。2002年作为解说员出席朝日新闻举办的“思考日本经济复兴战略”研讨会,主张与中国积极交流的必要性。
著有《中国市场的解读法》(明日香出版社,2001年)、《中国拯救日本》(长崎出版,2009年)、《被构陷的日中关系》(CROSSMEDIA PUBLISHING)等。
入选作品:《腾飞的巨龙——中国为什么没有崩溃?》
本书由行走于中国市场二十余年的日本经济学家、实业家和中清所著,通过其亲身体验的二十余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来剖析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市场潜能,用日本人的视角来评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分析其原因,有助于读者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的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为什么中国能以世界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增长并建立起今天的强国形象?思考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有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十三亿人的市场经济社会”更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因此不能用以往的一般经济理论来评判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本书根据作者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和自身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发展取得如此成就的15个因素并对对当下日本“右翼精英”对中国的误读和所谓“中国崩溃论”进行了犀利的反驳。
莫天安(美国)
莫天安(Andy Mok)在大中华区作为一名投资者、企业家和政策分析师崭露头角。他目前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的非常驻研究员,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兰黛研究所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评为世界百强智库之一。在CCG,他专注于技术及其对大国关系和帝国兴衰的影响。莫天安拥有美国费城沃顿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他也是一名注册会计师,拥有马里兰大学会计学学士学位。此外,他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机、中国的质量创新创业政策、机器人及其他与创新创业政策相关学科上的观点时常被AP、彭博社、CGTN,、CNBC、今日印度、路透社、《南华早报》和其他主要媒体平台所报道。
入选作品:Why the US will and ought to lose the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
未来十年的决定性特征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但许多美国评论员还没有准备好认识到阻碍美国的弱点。这本书不仅分析了美国为何缺乏赢得这场竞赛的能力,还揭示了美国在道德基础上的深层缺陷,正是这些缺陷注定了美国最终会失败。这本书还呼吁对美国的统治结构和意识形态进行的全面改革,使美国能够更好地为其公民服务,而不是对其边界以外的人民构成威胁。
溥仁(美国)
溥仁(Scott Pruett)是一位在中国北京(杭州女婿)生活了十多年的美国表演艺术专业人士,一个对于中国从向往、好奇到深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受困于文化差异、直至真正了解中国人的话语方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作者。他拍摄过三部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通道转兵》《受降前夕》和《领袖1935》),并在人民大会堂登台参加首映式。在中国第一次做爸爸后,基于对中国的热爱,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了中国国籍,陪伴自己的中美混血儿子在中国十年,积攒了众多对教育的体察和感悟。自1994年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溥仁曾在CCTV和《环球时报》担任外籍专家,并且致力于中国题材的文学创作,其合著的《爱之道——跨国情侣的中英文书信集》与2011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入选作品:《情真意切:美国父亲在中国的育儿经》
《情真意切》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二十多年前就看到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所以他开始用学习普通话,并着眼于建立文化桥梁以改善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但本故事真的始于2009年,那时溥仁终于放弃了他的“前世”,跨越太平洋投入了那个最终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的女人的怀抱。令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坚持让儿子加入中国籍,坚定地认为中国是他独生子女长大的最佳地点,从而拒绝任何获取美国国籍的可能性。
《情真意切》深入探讨了导致这一有争议的举动的决策过程。最后,本书指出,十年之后,对该决定是否明智的任何怀疑都已烟消云散。
在本书,溥仁分享来自新闻,商业,教育,电影世界的深刻故事,最重要的是作为父亲的故事。本书不是一个关于签证和文化冲击的外籍人士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婚姻,家庭,职业,住房,学校和医院的“本土化”故事。虽然他的许多故事都是有趣或温暖的,但其他一些则仔细审视现代社会,并挑战我们所有人努力做得更好。正如没有人是完美的一样,每个国家都有其缺陷。然而,尽管外人可能会对中国说些什么,但斯科特的故事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生养和教育孩子的好地方。
官毕德(澳大利亚)
官毕德(Peter Coyne),出生于1953 年,1977 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中文学士学位后,曾赴中国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和哲学,2008 年至2011年曾在上海大学悉尼语言与商业学院担任英语讲师,出版作品《一分钟普通话:专业人士汉语口语指南》(2008年,艾伦—昂温出版社)。
入选作品:《中国古代桥梁》
本书以极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符号——中国古代桥梁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示异国人眼中,中国古代桥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书稿采用了文本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之美。
书中的照片拍摄于 20 世纪 80 年代,都是分散在中国各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桥梁,目前部分桥梁已被损坏,因而更加体现出这些照片的历史价值。
全文共 11 章,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桥梁建设者、绘画中的桥梁、单跨梁桥和多跨梁桥的历史和发展、木材悬臂桥、中国拱桥、舟州安吉大桥、北京与帝制风格、悬索桥、园林和寺院中的桥梁、中国桥梁的艺术性。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