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在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在自己的专业岗位挥洒汗水,付出心血;
他们是追求梦想的寻梦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绽放美丽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他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使者,在这里的工作生活不但给他们留下美好回忆,
同时也让他们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来一篇篇动人的故事。
他们在这里的经历,也使得世界各国更多的专家了解到一个真实而多彩的中国,产生来华工作发展的意愿。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他们当中的突出贡献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褒奖。
他们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
这个奖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来中国,为新中国建设的起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向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授予“友谊纪念奖章”和周恩来总理签名的感谢状。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离中国,“友谊纪念章”授予活动也就此终止。
199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正式恢复设立,每年评选一次。
从那时起,每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为“友谊奖”获奖专家颁奖,国务院总理接见并邀请获奖专家参加国庆活动等已形成惯例。
《外国专家在中国》
梁伯枢主编
黄山书社出版
《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所讲述的正是这个获奖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外国面孔,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他们在中国真实而又精彩的经历,同时也用他们的视角观察中国的进步。
本书由梁伯枢先生担任主编,
他是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的外国专家和国际人才领域权威期刊《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的总编辑、全国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才,
对外国专家面对面采访,并从事写作、编辑工作超过25年。
根据所选专家的专业领域,《外国专家在中国——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故事》共分“经济篇”“文教篇”“科技篇”三册,每一册精选10位杰出代表,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来不缺少外国专家的身影。
你也许并不知道,我国万里长江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总工程师,就是一位名叫西林的外国专家。
这位来自苏联的世界著名桥梁专家一生多次来到中国,将自己参与建设的桥梁,都视为珍爱的“铁儿子”。
他去世后,武汉长江大桥图案被永远镌刻在他的墓碑之上。
西林墓碑背后铭刻着武汉长江大桥
“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车间去吹零部件,累得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
洋厂长格里希(右三)在工作
1984年,德国专家格里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
这一消息曾轰动中外。
有国外评论说,格里希担任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则令人吃惊的新闻”。
格里希担任厂长开启了中国企业引进国外管理人才的先河。
在他之前,我国所引进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领域,在他之后,则开始大胆引进管理人才。
外国文教专家在华从来就不缺让人感动的故事。
澳大利亚专家马克林
1994年就曾来北外任教的澳大利亚专家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60多次来华,他的儿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
他的事迹打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2014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专门用200多字的段落向澳大利亚各界介绍这位孜孜不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马克林教授。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掀开了我国跨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序幕。
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仍行走在羊肠小道上,德国互联网先驱措恩给予了鼎力帮助。
正是他,协助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注册“.CN”国家顶级域名。
维纳·措恩教授
“如果我一直留在英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那我将后悔一生。”
英国无机化学家戴伟可以说是年轻外国科学家来中国圆梦的标杆式人物。
在20世纪90年代他辞去英国大学教职来北京发展时,英国同事们都以为他“疯”了,以为他是在自毁科研前程。
而今20余年过去,戴伟在科学事业上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获得了中英两国的褒奖,颇令他当年的英国同事羡慕和自豪。
戴伟教授(右四)在帮助测量孩子们合成的聚合物长度
这些外国专家,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中国的事迹感人至深。
本书将他们的故事一一编写成册,用他们的事迹来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传播中国与世界的友谊。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