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s Rojas, translator of Jia Pingwa's The Lantern Bearer.
贾平凹小说多以陕西南部乡村为背景和描写对象,直面经济社会转型下的乡情村态,并由此描写农业社会及其载荷的文化式微、陵替和解体过程中的芸芸众生相,从而为“乡土中国”无可挽回的嬗变唱响挽歌。他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方言俗语的运用纯浑娴熟,对人物的描写又细致入微,鲜明生动。创作于2012年的长篇小说《带灯》沿袭了这一写作风格,以陕西南部秦岭山区一个叫樱镇的地方为背景,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带灯作为镇综治办主任,为乡镇辖区的综合治理辛苦奔波,如夜里的萤火虫,欲以微弱的光亮烛照世界,却往往事与愿违,读来既感人至深,又引人思索。2017年10月15日,由罗鹏(Rojas Carlos)翻译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英文版由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至此,继《浮躁》(葛浩文译,1993)、《废都》(葛浩文译,2016)和《高兴》(韩斌译,2017)之后,《带灯》正式译介到英语世界。《带灯》译者前言以“Of Lice and Men”为题,对故事开篇方式、人物名字内涵、综治办工作职责、乡村生活基本状态、带灯与元天亮的“爱恋”等各个方面把握到位,阐发得当。但是通过文本细读比对,我们发现译本存在大量的误读和误译现象,多处译文所传达的内容难以契合译者前言中对小说的阐发评述。本文通过对译本中的消极误译现象进行描述和评析,旨在进行制因分析和反思,观照乡土文学英译问题,结合译者素养思考,探究译者模式问题,以期推进当代中国乡土文学海外传播。
1. 消极误译现象
误译现象古来有之。一般认为,内容译错了就是误译(王东风,2010:459)。翻译界对误译有着相似的认识,认为误译是翻译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与翻译是共生关系(顾俊玲,2017:96)。通过对国内现有内涵界定的梳理和吸收融合,我们认为误译主要是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对原文文化信息的偏离、遗漏和歪曲导致译文与原文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无法获得相近交际效果的翻译活动或翻译文本。从跨文化的文学交流视角抑或从译介学、文学变异学视角来看文化误读和误译现象,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活动,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误读和误译,因为翻译势必涉及到文化过滤、折射及变异。谢天振就曾指出,文化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个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是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阻滞点。误译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碰撞、扭曲及变形”(2013:117)。
翻译理论界也一直重视对于误译的研究,并且经历了从文本错误分析到误译现象理论研究的转向。尤其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误译探析从规定性“忠实”翻译伦理观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新翻译伦理观。切斯特曼(Chesterman,2001)提出了更加客观全面同时也更适于误译评价的翻译伦理模式,将翻译伦理概括为五种: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如果一个译者同时违背了这些伦理,那么其行为或者产生的译本必定是误译,也就是说在译者没有遵循任何一种伦理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翻译必定是与原文不对等的,而且这种误译不应该是译者出于某种伦理考虑而有意为之,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无意误译”(郑敏宇,2012:96),这种无意误译可以统称为消极误译。由于汉语与英语的内在差异性和大量乡土语言的使用等原因,《带灯》英译本中出现数量众多的消极误译现象,给小说故事发展,主题表达及可读性方面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文通过文本细读比对,从乡土语言导致文化隔阂、英汉语差异导致理解偏差、粗心疏漏所致误译三个方面缕析译本中文化误读引起的消极误译,并探析其制因。
2. 乡土语言之阂
“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重要载体,研究乡土文学翻译势必要讨论乡土语言的翻译问题。周领顺提出了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的三大原因和意义:一是因为“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命脉,讨论“乡土文学”的翻译,实难避开“乡土语言”翻译的讨论;二是因为“土”是文化,越土越有个性,有个性的文化才最值得推广;三是因为“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的一部分,符合汉语对外传播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周领顺,2016:77)。作为当代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作家,贾平凹的语言属于关中方言丹凤片儿北区的变体,糅合大关中方言表达,其书写中词汇浸染乡俗,富含上古雅言遗风,乡土特色浓郁。有学者甚至认为贾平凹作品“土味太重”,“可译性差”(谢天振,2010:13)。《带灯》这部小说富载乡间人物对话,几乎原模原样地复制了乡村生活状态,同时村民和带灯、竹子等镇干部的语域落差也是人物刻画的重要手段。因此,准确传译乡土语言对于小说主题传达、人物刻画、乡土特色凸显等方面意义重大。
“乡土语言”包括方言、熟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格言、詈语和俗语等。经过细致分类,我们发现乡土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土”和“俗”,即可将其划分为方言和熟语两个大类。方言主要指地域性特色语言表达形式,熟语则指,“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周领顺,2016:78)。译界对有效传译乡土语言的重要意义基本达成一致,但关于翻译策略的探讨,可谓众声喧哗。周领顺(2003)系统论述了“乡土语言”概念内涵,勾勒了“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现状,提供了专题研究思路。在下沿研究方向上,方言英译比重最大,文化负载词、习语、俗语、惯用语、格言等问题均有涉猎(韩子满,2004;桑仲刚,2013;王恩科,2013;余静,2015)。上述研究主要探讨乡土语言如何翻译的问题,焦点在于如何有效寻找交际功能与文化负载信息传递的最佳平衡点。本文仅聚焦《带灯》罗鹏译本中因乡土语言之阂诱发的消极误译现象,具体翻译策略的探究将另文详述。
2.1方言土语之隔
译例1
她们说:他是想把他一个侄子和娃他舅报低保的,村里闹了几场,他是故意都不报吧。(34)
The old women said:“He wanted to file a report on behalf of his nephew and the nephew’s uncle, but there was a big argument in the village, and in the end he deliberately didn’t file anything.”(46)
原文中的“娃他舅”指村长儿子的舅舅,并非其侄子的舅舅。译者对于陕西方言掌握有限,未能完全领悟乡土语言与标准汉语的细微差异,从而导致误译。类似情况在译文中多次出现,例如“她才说:他叔,我那钱……元黑眼说:不就是那丁点钱吗?(276)”,“他叔”,是陕西方言中对于与自己年龄相近者的一种称谓,指对方是自己孩子的叔叔之意,以拉近双方关系,表达亲近感。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译者将其译为“Uncle”,既失去了原文说话者要表达的情感意图,又弄错了双方之间的年龄及辈分状况,扭曲了原意,带来阅读障碍。
译例2
王中茂家过事(47)
Wang Zhongmao Passes Away(63)
“过事”,指陕西农村在家举行婚丧嫁娶等仪式的习俗。通常“过事方”会搭棚架灶,款待四方来客。“王中茂家过事”是小说中的一个章节小标,起到总领全章同时吸引读者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王中茂女儿出嫁的场面,展示了乡村婚嫁风俗场面,同时也刻画了王中茂这一乡村“坏人”的形象。译者将过事误译为“passes away”, 译者将“过事”与“过世”混淆从而导致这一严重误译,使得段落小标与文中内容大相径庭,“悬疑丛生”。此类错误并非偶有为之,我们且看另一例证,“让毛林做个线人”(102)。同样是一个章节小标,译文如下“Making Mao Lin a Rich Man”。文中讲述的是带灯让毛林替综治办盯着“上访专业户”王后生,并承诺每月付一百元给毛林。尽管与金钱有关,但将“做个线人译文”译为“making …a rich man”确实难以理解。原因与上一例证大致相同,属于误解原意导致的误译,或许是将“线人”误读为“有钱人”的缘故。
译例3
马副镇长却说:口寡的很么,狗日的元黑眼也不送个鳖来!(65)
Deputy Mayor Ma, however, said, “You are very discrete. That fucking Yuan Heiyan didn’t even send over three turtles?!” (90)
“口寡”是指“没有食欲、嘴里没味”等意思。译文的处理偏差较大,文中再次出现“口寡”(161)时,译者又处理为“hungry”(233),虽然意思较为接近,但是前后译文差距如此之大,令人费解。且不知何故将原文的“送个鳖来”翻译成“送三只鳖来”。对于数词的误译,在译文中较为常见,下文将专门论述。
译例4
民警继续往沟脑走,......(179)
The police tried to continue on to Gounao,.....(260)
书记说:这鬼名字叫日弄!(189)
The party secretary said, “The ghost’s name is Rinong!(275)
“沟脑”和“日弄”均为典型陕西方言表达。前者大致意思为“山区沟壑地形的最顶部”,借用“脑”为身体最上方的隐喻表达形式,朴素而形象。后者表示“背后捣鬼、煽动怂恿、诱骗诬陷”等意思,是陕西常用方言表达。译文用汉语拼音对译此类方言,而非意译其内涵,显然是译者对这两个乡土特色表达理解困难所致。方言翻译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译者的问题,但“去方言特质”的意译处理虽是勉为其难的权宜之计,总体效果会优于音译。文中还有“平川道”之类的表述,译者均以音译处理,虽不影响阅读,但乡土特色随着音译而失却,较为可惜。
译例5
小叔子说:这么多钱买纸烧,我嫂子到阴间就过得囊哉了!(93)
The brother-in-law said, “If I were to use all of this money to buy hemp paper, then when my sister-in-law reaches the underground she won’t have a cent to her name!”(131)
“囊哉”为陕西地域方言词汇,多见于商洛方言中,意思为“舒服、舒坦”。译者将其处理为“如果我把所有钱用来买麻纸,那么,我嫂子到了阴间将分文没有”与原意南辕北辙。文中麻纸其实是我们通常说的纸钱,指旧时祭祀时用以礼鬼神,或者葬礼上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多以麻纸剪成铜钱的形状,抛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给死者。在小说语境中,带灯给这位小叔子一千五百元救济金,伤感这个女人身世坎坷、今生多难,说让他多给他嫂子买些纸钱烧,愿其来生富贵殷实。因此,小叔子感慨用这么多钱来买麻纸烧给嫂子,她将在阴间过得舒适囊哉,不像今生凄惨悲凉。文化间的隔阂影响了译者对“囊哉”解读,这样的误译导致原文与译文相差很大,上下文逻辑混乱。
译例6
翟干事低声说:如果惹下事了,领导说你千万得扛住,说是你个人行为一时冲动,就把咱牺牲了。(201)
Officer Zhai said quietly, “if the situation escalates, the leaders say you absolutely must take control. They say if you are too impulsive, you may end up sacrificing us all.” (294)
“咱”是北方常用词汇,通常表示“咱们”,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在陕西关中及商洛方言中“咱”多指“我”,是一种话语技巧,例如,在“小王,能不能把门给咱一关!”(此例及下例均出自陕西本土习惯表达方式)中,咱实指说话人自己,是为了让听者感觉亲切而消除“被指派”的感觉所使用的技巧。在特定语境下,通过语调、声长的变化还可表示“你”,例如,“我建议你不要随便表态,要不然显得咱能得不得了”中,“咱”实指你,同样是拉近距离、寻求认同的一种技巧。译文使用“us”来对译“咱”,难免使得语义出现偏差,前后文出现矛盾。
2.2 熟语之困
译例1
镇长说:樱镇有这么个近水楼台么,以前的书记就没得上个月,他们想不到,也没气派去做么。(061)
The mayor said: “It’s fortunate that Cherry Town has a pavilion so close to water. Previously, other party secretaries wouldn’t be willing to stay for more than a month, and we didn’t have the reputation to accomplish anything.”(84)
在原文中,镇长使用了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来表达元天亮对于樱镇的意义,以及对于过去的镇书记未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的遗憾,同时暗含着对现任镇领导的赞扬。“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代诗人苏麟仅存于世的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指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对于现代汉语而言,这一诗句已经转化为成语,进入了中国乡土语言的范畴。译者对于前半句的翻译忠实原文,但后半句译文“wouldn’t be willing to stay for more than a month”显然与原文意思差之千里。原文要表达的意义丧失殆尽,更遑论很好地展现镇长这样一位“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乡村领导形象。
译例2
《本草纲目》上说: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100)
In th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it is recorded that: “When women need medicine, it means that they are missing their husband.”(142)
“要”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思,如索取、希望、应该、重要、应该、将、如果等多。“要+动词或名词”是汉语常见构词现象,如要吃、要喝、要死要活、要么、要是、要强、要账、要价、要脸等等。“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为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出自《本草纲目》,此“要”字非需要之要,应属“要务”、“要塞”、“要害”、“要领”、“要闻”、“要点”、“要义”、“要人”之要,有“重要、必要”之意。而小说原文断章而引,译者对“要”字理解不足,又缺乏上下文的考据,未察其细微差异,故望文而译为“need”。
译例3
她说你或许还要在樱镇干几年,就是将来你顺势当上书记,那也得再干满两届,你就得在镇干部身上伤筋动骨....(131)
She said, “Perhaps you should work for a few more years in Cherry Town, and after you have been promoted to party secretary, you should serve two terms, then you go to the town cadres who have been injured.”(187)
“伤筋动骨”原意为“get injured”,在此语境中,带灯对镇长做事情不够果断、瞻前顾后的性格的担忧,并善意建议他勇于管理和监督镇政府的干部员工,其引申意义大致为“进行大的改革,加强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及效率”,隐含着“将涉及部门个人利害”的意思。“you go to the town cadres who have been injured”亦是望文而译,不得其精髓,是典型的熟语理解偏差所致误译。
译例4
他说:我喝口水可能要走呀,你快到东岔沟找我那相好来。(149)
Gengquan said, “after I drink some water I may have to leave. Please go to East Fork to fetch those who know me.”(215)
“相好”一般指关系亲密的人,多指自己的男女朋友。根全是一个特殊的农民形象,他终生未娶,但酷爱评论女人。这样的人物在乡间常见,因家穷或性格懦弱、思想封闭等诸多原因,很难找到配偶,但出于男性正常生理需求的外化表现,对女性特别关注,酷爱品评异性,是乡土小说乡村悲情小人物的“还魂转世”。去世前仍不忘向大家表示自己有“相好”的女性,来维护自己作为男人的最后一点尊严。《带灯》这部小说中,作者准确而敏感地捕捉并刻画了身处巨变之下的诸多卑微、懦弱但渴求尊严的农民形象。因此,准确译出原文对于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相好”误译为“those who know me”,扭曲原义,使句子意蕴殆尽。
译例5
马连翘说,“你又去老二家了?....”(229)
Ma Lianqiao asked, “did you go to the Old Er’s house again?....”(335)
马连翘说:不是我不让公公见婆婆,是老二家不让婆婆见公公。(98)
Ma Lianqiao said, “I’m not the one who isn’t letting my father-in-law meet my mother-in-law,but rather it’s the two families who won’t permit then to see each other.”(141)
“老大”、“老二”、“老三”、“小二”、“小五”、“小七”等是中国日常用语中对人物的称谓。在乡村语言中或者文学语言中,常常依据人物在家排行来指称“非显身”小人物,与英语中用“senior”和“junior”来指称父子类似。本文中“老二”特指马连翘丈夫的弟弟。据上文可知,马连翘丈夫家中兄弟二人,丈夫为长兄,老二自是其弟。兄弟二人在赡养父母一事上产生分歧,随各领一人,因兄弟翻脸,不许二老往来,酿成乡间“悲剧”。上文两例中“老二”均指弟弟,前者将老二译为“Old Er”虽差强人意,但尚可理解,毕竟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之词,属无奈之译。后者译为“two families”对原文扭曲严重,使读者误解为“双方均不愿意二老见面”,与马连翘将责任推给小叔子的一贯立场相左,破坏了上下文的逻辑连贯。
周作人曾说,强烈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分,并且提出越是本土的和地域的文学越能走向世界的论断(丁帆,2007:12)。姑且不论周作人所论之普适性及其历史语境因素,就乡土文学而言,“三画四彩”是乡土小说的美学基调,“三画”即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它们是形成现代乡土小说美学品格的最基本艺术素养(丁帆,2007:24)。乡土语言的使用对于每一种画面的呈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准确表达其意义应是最低标准。如何有效传达乡土语言所蕴含的意蕴、味道,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翻译命题,上文列举译文中出现的消极误译,抛砖以引玉。
3. 语言差异之碍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语种,英语和汉语的产生、演化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轨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两者的差异一直是学界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内容庞杂、涉猎广博,流派众多,成果丰硕,难以数言概之。总体而论,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就是语言差异所导致的思维差异,其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汉语“以意役形”,而英语“以形聚义”的特质。意合与形合概念最早由王力提出,“中国的复合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在西文中称为Parataxis,……在西洋语言中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里确是一种常态。”(王力,1984:89-90)。他还指出,“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他们之间的连系是以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就做和尚。’”(王力,1982:144) 。简言之,英语通常使用连词等语言形式手段连接成分,衔接句子,明确逻辑关系,而中文则少用语言形式手段,多以词语和分句的含义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句式上的差异是思维差异的重要表象,因此,汉语指代、复合句、省略句、无主句、流水句等行文方式不会对母语者带来理解障碍,但对于谙熟“形合”特点的英语母语者而言,翻译过程中准确断句、把握逻辑关系难度骤升。贾平凹在创作中恪守中国传统书写,行文方式凸显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这些特征在小说《带灯》中表现尤为突出,而当译者由非母语人士担当时,往往受到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语言干扰,在阐释和重构文本时,不由自主地把自身母语的语言特征,以前结构的形态,投射到翻译过程中去。对这个结构投射的操控,是译者素养检验的试金石。细读发现,译文中显现出对这一过程的操控较为乏力,因汉英语言差异造成的失误并不鲜见。
3.1 指代关系理解错位
汉语重意合的特征在句群中也有明显体现。在汉语句子转换过程中,有时不会使用指代词来标示人物转换、视角变化等等,需要通过意会上下文的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对于母语者不会带来理解障碍,但是对于英语母语者而言,理解中文的逻辑关系,确定称谓指代甚为困难。这种困难往往是导致上下文逻辑理解失位进而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
译例1
刘慧芹说这话的时候,有些打抱不平,说: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尽剩下些老年人,人老了得有个伴么。(22)
As Liu Huiqin was recounting this, he spoke as though attempting to help someone suffering unjustly, and said, “All of the young people have gone out to find work, and the people left are all old. When people get old, they should have a companion.”(30)
此处译文对于原文意思得传达没有太多的问题,仅出现了一个指代错误,即,将刘慧芹指代为男性“he”。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粗心出现的误译,实则不然。仔细阅读原文会发现这个错误是因为对于原文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导致的。通常而言“刘慧芹”这样一个名字应当是多属女性,如果是男性,那么一定是很反常的情况。此处错误实际上为读者带来了较多的阅读障碍和困惑。因为这里的判断错误,导致在下文中错将刘慧芹家隔壁那个小伙子的活动理解为刘慧芹的活动,使得故事发展出现混乱。此外,在小说“村村都有老伙计”这一章节,专门讲述关于刘慧芹的故事。刘慧芹是主人公带灯在乡村的一个重要“伙计”,在小说故事发展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也是反复出现的人物之一,因此此处误译的危害不言而喻。
译例2
吃毕早饭,葛条寨有人来反映情况,说是寨子里硬化路面,支书用水泥铺了他家院子,村民气愤不过,和支书理论,支书说铺个院子能有多少水泥,这硬化路面的水泥还是他向镇政府申请的。(168)
After breakfast, someone from Getiao Stockade came to report on the situation there, saying that when the stockade was paving its roads, the Party Secretary used the cement to resurface his own family’s courtyard. The villagers were all furious, and tried to work things out with the party secretary. The Party Secretary, however, replied that it didn’t take much cement to resurface the courtyard, and furthermore, he was the one who had asked the town government for the cement for the first place.(243)
将村支书翻译为“the Party Secretary”,与文中对樱镇书记的称谓混淆,导致理解上的混乱。严格来说,将各级的书记,包括村支书翻译为“the Party Secretary”并无大碍,通过上下文的理解,读者可以明白这些称谓的不同指向,但是小说中其它地方明确将村支书译文“the branch secretary”,予以区分,而此处却未使用,难免引起误读误解。
译例3
现在鹰在高飞,很瘦的身子和很长的翅膀,飞起来是一条直线,就疑心那起起落落的是根棍子。(44)
They flew in a straight line, and I almost suspected that their undulating bodies were so many sticks.(59)
译者在此处对原文进行了简化,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并没有对小说故事发展带来太多影响。但译文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译者在译文中引入了“I”,在叙事视角上发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文的叙述风格。这是译文中唯一一次出现叙事主人公“I”,显得突兀,引发误解,究其原因,仍然是上下文指代逻辑理解偏差之故。
3.2 隐含成分显现不足
汉语句子经常会省略句中的主语或宾语,交际双方依据上下文的关系来“悟”句义所指,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汉语意合思维。对于“法治”特征明显的英语而言,主谓宾成分当属句子的核心成分,三者构建语句基本框架,附属成分依此而辨,脉络清晰,少发歧义。这种思维差异势必加大英语母语者对于汉语隐含成分的判别难度,故多生误解。
译例1
他们说:镇政府的门难进,逮住你们了就不让你们走!(150)
They replied,“It’s difficult to enter the town government compound; because if you do, they’ll arrest you and won’t let you go.”(216)
原文是围堵镇干部的乡民所说的话语,行文保留了原汁原文的中国话语方式,没有出现主语标示,句意为“你们镇政府的人难找,所以我们遇见你们,就不会让你们轻易离开,非解决问题不可”,既表达了坚决的态度,又传递了乡民对政府工作方式的认知与不满。综治办的“维稳”工作多以躲避迟滞为权宜之计,但并不存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原文是表述村民与带灯的对立关系,译文则变对立为同情或友情提醒,不仅有悖小说主人公带灯的形象,而且会引起读者对中国乡村现状的误解。
译例2
天越来越热,人浑身都是筛子眼,一动弹就出水。(178)
The weather became hotter and hotter, and everyone’s bodies seemed to be covered in sieve holes---such that if you touched them, water would start gushing out.(258)
此处原文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复合句式,“天越来越热”和“人浑身都是筛子眼,一动弹就出水”两个部分意合方式连接,本没有太大理解难度,即“天气原来越热,所以人身上就像长满了筛子眼一样,只要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汗如雨下。”译者误将“人浑身都是筛子眼”和“一动弹就出水”理解为两个意义单元,所以误读为“只要你动一动他们,他们就会汗如雨下”(such that if you touched them, water would start gushing out)。读者或许会产生如下疑惑:“大热的天,缘何要动他们?”、“上下文中似乎没有人们肢体接触的语境存在呀?”,误译产生的问题不言而明。
译例3
那叫做婶的回答着问候,却低头告诉了元黑眼又和谁谁勾搭了,....(196)
The woman whom Yuan Heiyan’s wife had addressed Auntie replied with a greet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quietly told Yuan Heiyan with whom she was hanging out.(286)
依照上下语境可知,文中实际涉及三人,元黑眼、元黑眼的老婆及“叫做婶的”那位妇人,原句意思应为,“那被叫做婶的女人一边回答着问候,一边却又告诉她了元黑眼又和谁谁勾搭了的事情”。从句子形式本身来看,句中省略了“她”(元黑眼的老婆),形式上仅涉及两个人物。译者对于汉语省略句子成分,依照意义连贯领悟句义的不解或“悟差”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小说中元黑眼与马连翘风流韵事被施以重彩,其仗财凌弱、勾搭乡妇的形象甚为鲜活。文中妇人一面回答元黑眼老婆的问候,一面悄声对其讲述元黑眼勾搭别的女人之事,合乎叙事逻辑,同时也是对乡间“长舌妇”的典型描写。误译之下,逻辑错乱,作者对于乡间世态的细致观察和精准再现荡然无存。
3.3 流水句型未尽整合
流水句是汉语句式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意合思维的重要体现。吕叔湘(1979:27)指出,汉语“用小句而不用句子做基本单位,较能适应汉语的情况,因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连淑能(2010:67)对其总结的十分精到,汉语“这些句式似句似段,若断若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意尽为界,富有弹性,恰似流水”。完全句和不完全句交织错落,组成的流水句式是汉语书写的一种常态,但是对于英语语言而言,较为反常。
译例1
村里十七个党员,元家人九个。(62)
The meeting included seventeenth village party officials and nine members of the Yuan family.(85)
原文意思是“村子里共有共产党员十七名,其中九名党员来自村支书元黑眼的家族”。这里直接解释了元黑眼能常年担任支书一职的原因,并且放言只要自己愿意,可以一直当下去,“元黑眼已经是八个年头的支书了,五年来再不发展党员,他说他只要想当支书,支书就能一直当下去。”(62)显然,村委会议共有十七人参加,其中大于半数的党员来自元家。将原文译文“会议包括十七名党员以及来自元家的九个人”应属误判并列句式产生的误解,对于上下文连贯颇有干扰。
译例2
这事元黑眼做得强横,但刨出来的地也是在河滩里白刨出来的,被毁了法律上也无法保护,…..(121)
Yuan Heiyan did this all in a high-handed manner, and the earth that was excavated was simply left on the riverbank. The laws that were broken also could not be protected.(173)
原文意思是“河滩里农民自己刨出来的地不受法律保护,就算被人毁坏也无能为力...”。因为对方言理解的偏差,译者未能正确译出这一部分的意思。译者对于下文“这全当是找了个女人没领结婚证么,女人要走就走吧。”的翻译可谓忠实而准确。联系上下文语境,译文“All of this is like finding a woman, but being unable to secure a marriage certificate. If the woman wants to leave, you should simply let her go.”就显得不知所云,云山雾罩了。由此可见,此处误译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译例3
换布进去又喊书记,哭腔都拉下来了,书记从床上起来,说昨天晚上没睡好,今晚上眼皮子早早及打架了,我以为你换布都回去了,你没有走?(220)
When Huanbu entered and cried out to him, the party secretary sat up in bed. Huanbu explained that he had not slept well the previous night, and therefore this evening his eyelids began fighting him early on.(321)
原文中出现完整句和不完整句的交替使用。表面上看,从句意到动作行为都经历了从换布到书记的过渡,其实不然。对于习惯于以“悟”为主的汉语接受方而言,理解这样的流水句不需分析,也不堪分析,因为这是以意义为枢纽的行文方式,不需细读,其义自现,“换布进入房间,以哭腔向书记哀求,书记从床上起来,说了自己昨晚休息不好,今天犯困,所以睡觉了。然后继续问换布,你还没有走,以为你回去了?”由于中英文构句行文的差异,加之汉语标点符号的特殊性,译者对句意的把握出现偏差,错将书记说译为 “Hanbu explained”,造成误译。
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语言使用者思维差异的直接体现,汉语“意合”特征使得汉语在指代、复合句、省略句、无主句、流水句等行文方式上与英语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语言特征对于母语者而言不需分析,随心而悟,虽有时会产生理解歧义,但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意义内涵并无障碍。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译者而言,阅读分析原文必是翻译的前提,语感不足、分析不透,上下连贯不畅等各种因素均会导致上述消极误译。
4. 粗心疏漏之殇
任何译本都会存在粗心所致的消极误译,但连续性的同类粗心误译尤其值得关注,因为这类误译会影响译文可信度,挫败读者阅读兴趣。在罗鹏的《带灯》译本中,多处出现对数字的误译及其它粗心疏漏,导致前后矛盾,故事可信度受损等情况。国内学者在《受活》罗鹏译本评析中,类似误译现象已有详述(朱振武,2016),此处仅就《带灯》译本择取三例佐证。
译例1
接到通知,从下月起涨工资,公务员涨二百,事业人员涨一百五十元,又从三月份算起,每人每月均涨津贴三百元。(173)
They received a notification that, beginning the following month,there would be a salary raise,with all public service personnel receiving an additional two hundred yuan,each public service personnel receiving an additional hundred and fifty yuan. By the third lunar year,everyone’s salary would be raised to three hundred a month.(251)
译文中将每人每月均涨津贴三百元,译为“everyone’s salary would be raised to three hundred a month”, 读者会对乡村干部的收入产生误解,尤其可能对后文中带灯和竹子一次买衣服花掉两千元的行为(232)感到十分疑惑和惊讶。表面上看来一个小小的误译,实质上给故事的发展和理解带来了一些障碍。同类错误文中至少还出现四五次之多,此处不再逐一列举。
译例2
带灯立即明白院子里发生什么事了,就见书记在拿眼睛看她,她就站起来,走出了会议室。(217)
Daideng realized that something was happening in the courtyard, and when she saw the secretary grab his glasses to look at her, she got up and walked out of the conference room.(317)
带灯就拿眼睛瞪陈大夫,....(106)
Daideng removed her glasses and looked to Chen....(151)
“拿眼睛看、拿眼睛瞪”属于日常用语,汉语中类似表达很多,如,拿眼睛瞄了一眼,拿眼睛瞥了一眼,拿眼睛盯着看等等。学养深厚的译者罗鹏应当熟悉这一惯用表达形式,所以连续将“眼睛”处理为 “glasses”(眼镜),当属粗心疏漏之失。
译例3
一天,竹子悄悄给带灯说:你注意了没?以前书记车停在左边,镇长车停在右边,现在有好多次了,我发现镇长车来得早停在左边了,书记车就正门口停下堵了门口路。(207)
One day, Zhuzi quietly told Daideng, “Have you noticed? Before, the Party Secretary’s car would always be parked on the right, but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times that the mayor has arrived early and parked his car on the left, and the Party Secretary has therefore had to park right in front of the entrance, completely blocking it.(302)
左右之分,左为上为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规范,尤其在古代传统官阶制度中尤为严格。原文中对书记、镇长停车问题做了细致的表述,意在揭露乡村官僚体制的封建遗俗。不管是因为对中国礼制规范的不晓,或是对此段描述意义的不明,译文上下句将左右方位频繁弄错,导致阅读障碍,引起误读误解。
5. 问题反思
依据描写译学及译介学的逻辑,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本产生只是翻译活动的一个阶段,还需要经历发行、流通、传播、阅读、评述、接受、影响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文学翻译受制于意识形态、诗学因素、赞助力量等诸多社会文化要素,是一个复杂的制因导向的社会行为。译本质量的评价因素众多,错综复杂,以目前的时间跨度而言,武断地评价《带灯》英译本的整体质量优劣为时尚早,故本文仅就发现的问题做一描述,以引发关注并进行反思。
首先,是关于忠实伦理的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已经迈过十一个年头,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相关探讨已涉及众多维度,翻译问题首当其冲。翻译什么、怎么翻译、谁来翻译、谁来出版、谁来评价、怎么评价等相关论述丰硕,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疆域和视野。就当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而言,中国文学外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形象。翻译的忠实伦理在这一活动中应当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传播出去的是真正的优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因此,基本准确传递信息是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低要求,这关乎到传播怎样的中国文化,怎样的中国文学,建构怎样的中国形象的问题。不少论者提出,应当先考虑走出去,再考虑走出去的是什么的问题,并以经典名著的传播为例,振振有词。回顾中国文学外译的历史,我们发现许多违背忠实伦理,删节改编的中国文学作品在“异国他乡”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传播效果并不等同于接受效果,仔细探究传播出去的是什么,建构的是什么,互文影响效果又是什么或许就能发现传播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明代四大奇书《金瓶梅》的传播为例,该书虽语涉淫秽,但是“小说作者大笔如椽、巧夺天工,在他笔下,达官贵人、贩夫走卒个个栩栩如生,市井闲言、闺房碎语莫不跃然纸上”(齐林涛,2015:233)。由于审查制度、市场需求、文化差异等各种因素,明朝第一奇书竟然在长达近百年的传播中,被定格为“黄色”书籍,被反复改编、盗版、杜撰甚至冒用书名以搏眼球,直到2013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芮效卫(David Tod Roy)翻译的最新《金瓶梅》英译本第五卷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问世,真实的《金瓶梅》全译本才最终呈现在西方读者的眼前。在历时近百年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误译、改编的存在,“金瓶梅”在西方世界几乎成为中国黄色小说的代名词,尽管有了全译本的忠实还原,但要消除这一刻板印象恐非一日之功。以史为鉴,对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而言,尤其是贾平凹小说这样根植乡土、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其译介传播之路任重道远,步履艰难,毕竟“土”味的传递在跨越语言、跨越文化上,要比翻译以标准语文学作品付出更大的努力。稍有不慎,这些作品要表达的真意、要展示的中国、要传递的文化会被歪曲、篡改而,从而服务意识形态或失去其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文学属性。所以,当下中国乡土文学外译,应以“忠实”为基本伦理要求,以再现乡土特色为“终极理想”。
另外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乡土文学作品谁来译的命题。关于译者模式的探讨由来已久,目前的讨论聚焦于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目的语译者承担翻译任务,认为只有目的语译者才能真正了解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情趣、诗学规范、审美要素、市场动向等等。第二种模式,双语能力突出的目的语译者承担翻译任务,从而保障原语文学审美内涵的忠实传递,文化内涵的真实重构等等。第三种模式,目的语译者与原语译者的合译模式,认为互补模式可以取长补短,母语译者确保文化内涵、原作审美的完整,目的语译者确保译文符合目的语阅读审美,保障充分的可读性。类似争论不绝于耳,各执己见,均有例证相佐,如以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接受度好于杨宪益译本为证,凸显目的语译者的优势;如林语堂译本海外热读,证明原语译者对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又如王红公与钟灵的合作译诗对于中国诗歌西传的突出贡献。各种谈论均有充分的言说和例证,论述也不乏理据充分、论证严密之作。但就当代中国文学外译而论,译者的素养、译者的立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探究。目的语审美情趣或可通过大量摄入目的语文学养料来补充,原语文化的精髓或可通过仔细研读、咨询探究、资料检索等手段来化解。但是译者素养的提升则仰仗或需要新时代译者自身恰当文化立场的择取,严谨的翻译态度的确立和内省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6. 结语
误译是翻译活动的“孪生兄弟”,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涉及误译现象的必然性、偶发性、危害性、价值论、制因分析等多个维度,成果丰硕。近年来,随着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再次“崛起”,乡土文学翻译也逐步成为翻译研究热点,从概念厘清、研究思路、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时间跨度所限,现有读者反馈信息匮乏,暂时无法就误译对传播接受的影响做出有效评价,本研究仅对细读发现的消极误译进行了类别整理和制因分析,围绕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外译命题,对忠实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就《带灯》英译本而论,粗心疏漏误译是态度不谨的产物,方言土语误译是汉语学养不足的表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校对审读加以解决的。然而一些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译可能是译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其危害远高于前者,也不是仔细用心便可以解决的。综上所论,笔者认为,恰当的文化立场、严谨的翻译态度、娴熟的乡土语言运用能力、中国乡土文化的浸润、跨文化差异的内省意识、高超的母语写作水平和准确的诗学规范把握能力等等,都是译者建造乡土文学“通天塔”所需的“鬼斧神器”。此外,还需要认真考虑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外译的其它面向,例如“文化传播焦虑”、“妄听误判”、“放任改译”、“西方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等问题。篇幅所限,不再逐一展开论述,谨以此论唤起共鸣,诱发思考。
注释
所有译例汉语均出自贾平凹《带灯》小说原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英译文均出自Rojas Carlos译本“The Lantern Bearer”(New York:Beijing Mediatime Books Co.,Ltd,2017)
参考文献
丁 帆. 2007. 中国乡土小说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顾俊玲、黄忠廉. 2017. 误译成因社会学视角探源[J]. 外语教学(5):96-99.
韩子满. 2004. 英语方言汉译初探[M]. 河南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朱德熙. 1979. 语法修辞讲话[J]. 北京:商务印书馆.
连淑能. 2010.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齐林涛. 2015. 《金瓶梅》西游记——第一奇书英语世界传播史[J]. 明清小说研究(2): 233-246.
桑仲刚. 2015. 方言翻译研究:问题与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6):935-944.
王东风. 2010. 论误译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6):459-464.
王恩科. 2013. 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再思考[J]. 外国语文(4):935-944.
王 力. 1984. 中国语法理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 力. 1982. 汉语语法纲要[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谢天振. 2013. 《译介学》[M]. 南京:译林出版社.
谢天振. 2014. 隐身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 静. 2015. 论方言翻译的“落差”策略[J]. 中国翻译(2):107-110.
朱振武、张慧英. 2016. 此中有“真译”——罗鹏英译《受活》的权变之道[J]. 当代外语研究(1):59-64.
郑敏宇. 2012. 翻译伦理对误译评价的启示[J]. 中国比较文学(3):89-97.
周领顺. 2016. 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 外语研究(4):77-82.
周领顺. 2003. 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J]. 外语教学(4):36-39.
Chesterman, Andrew. 2001.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2):139-15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文学在美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立项号:17BYY009),同时受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民族文化传播视角下陕西作家作品英译探析”资助(项目立项号:16JK1476)。
作者简介:
1. 冯正斌(1978-),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学专业在读博士,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英美文学。
2. 党争胜(1967-),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比较文学。
3. 林嘉新(1986-),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翻译学、比较文学。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