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周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终于落下了帷幕。7月27日下午,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七月班结业仪式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院举行。参加本期研修的32名、来自27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就此结束了在中国的学习和考察,即将动身回国,继续对汉学的研究。
在本次研修活动期间,青年汉学家聆听了5场有关中国文化、经济、法治、外交、城市发展的高端学术讲座,并与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专题交流和研讨。学习不止存在于讲堂中,青年汉学家的足迹还遍布了上海隧道工程、中共一大会址、徐汇区人民法院、古北市民中心和华阳社区文化中心等地,对上海本地的城市历史遗产、特色社区和知名企业进行了深度的考察,还登上崇明岛感受了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除此之外,青年汉学家还前往北京,参观了首都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亲身感受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当代的发展成就。为期21天的研修计划结束后,各国青年汉学家仍将继续与中国导师保持联系,就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保持进一步的沟通。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结业仪式现场
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有些精通汉语,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多年;有些则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对所有人来说,这次活动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中国的视角,令他们感到受益匪浅。来自突尼斯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的助理教授哈利德(Khaled Elhaj Ahmed)从大学本科开始学习中国语言文化,2008-2014年一直在北京学习,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改革开放到当代新中国的外交、法治、经济与文学,身为一个在中国求学生活多年的外国人,我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这么多优秀的讲师,密密麻麻地做着笔记,大量而系统地吸收了这一切知识,”哈利德在结业仪式上如此说道,“主办单位特别安排了同济大学著名的孙宜学教授对我进行了特别指导,这让我感觉非常荣幸,虽然这一段时间压力山大,还经历了许多未有过的脑力激荡,孙教授真的让我受益良多,我获得了许多关键性重要的帮助与指导,重新提升自己的中文程度,并且顺利完成了这次的论文任务。”
哈利德在华阳社区文化中心体验书法
哈利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及,他一直对中国的书法非常感兴趣,过去也曾了解过书法的历史与文化意蕴,但由于在突尼斯很难找到书法老师,他一直缺乏学习书法的条件。而这次来到中国,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华阳社区文化中心的参观活动中,在社区的老人们的指导下,他第一次尝试了书法,对此感到非常新奇。哈利德表示,未来他会努力找机会拜一位书法老师,把自己对书法的兴趣延续下去。
另一位学员、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的副校长黄美冰则是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人,为寻根而来到中国,已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和十多年。在结业仪式上,她表示,青汉班21天的学习和考察,为她提供了一种修行。“这种修行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休息,因为整个研修班的行程很丰富;而是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和事物中跳脱,心灵得到恢复,生命获得重生。青汉班给了我们学术生命以启发、逾越、深化和拓展,学术生命正在获得新生。”黄美冰说道。
不同于在中国已居住多年的哈利德和黄美冰,来自科特迪瓦的万兹(Bogni Oboue Jean Aristide)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长城、故宫、天坛等历史名胜令他惊叹,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绚烂文化。而在他看来,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要深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在这次研修计划中,万兹看到,每一位学员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所以可以说是各自国家的大使。因此他认为,这一项目让学员们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也让中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万兹的论文主题是中国与科特迪瓦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他在论文中阐述了汉语学习对于两国教育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对年轻人的教育在两国合作中的重要意义;而在此次研修结束后,他也将回国发起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现在我只能用英文跟你交谈,”万兹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真地说道,“但等我下次再来中国,一定能用流利的中文跟你对话。”
博加·苏拉·马那萨在结业仪式上发言
除了赞美与感谢,学员们也在结业仪式上真诚地提出了对青汉班的意见和建议。来自博兹瓦纳大学的讲师博加·苏拉·马那萨(Boga Thura Manatsha)指出,青汉班充实的活动安排为他打开了更多了解中国的视角,给予了他很大的启发;但由于活动行程过满,他感觉与专家和导师的交流并不充分,希望在讲座中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学者进行双向讨论。
在结业仪式上,青汉班的导师也为学员们提供了最后的指导。同济大学教授孙宜学告诉在场的学员们,作为一名汉学家,需要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包括准确地批评中国。孙宜学提出了汉学家的四个定位:第一,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门,因此有责任保持中外交流的畅通;第二,汉学家是一座桥,除了学习汉语之外,需要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这样才会成为一座永不会坍塌的桥;第三,汉学家一定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作为汉学家不能只做研究,你还要把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通过生活传达给身边的同胞;第四,汉学家从历史中走来,同时要创造新的历史,将中国和自己国家交往的历史续写下去。“大家即将离开上海,各奔东西,但每个人就像星星一样,各安其位。即使不能相见,我相信每一位汉学家都能发挥自己这颗星星耀眼的光芒,相互辉映,将会形成中国和你们国家、中国和整个世界整个文化交流的一个灿烂的星河。”孙宜学说。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及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基金会协办。该项计划始于2014年,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培养了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该项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为各国中国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创造与中国优秀学术、文化、教育机构和学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并以人才培养为契机推动各国学术机构与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中国研究的发展。2018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次开设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后于重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个城市举办7个班,年度研修人数将超过200人。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