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个作家都必须面对新的现实,用写作作出新的应对。10月27日下午,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与中国作家格非以“大众媒体时代的虚构叙事”为主题展开对谈。对谈中,麦克尤恩对当下时代背景中小说的意义做出了精辟的解读,也对自己刚刚完成的新作做了小小的“剧透”。
小说家是站在真假信息风暴中的人
在过去,人们需要阅读小说来了解远方的故事。然而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跨越了时间和地域上的种种隔阂;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一一出现,让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与事发地的人们同时听到最新的故事,小说的存在似乎变得不再重要。然而麦克尤恩认为,尽管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被人们看作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如今这种对互联网的乐观情绪正在慢慢消退,而充斥全网的虚假消息成为了新的时代困惑。过去那些文化素质很一般、只会在火车站前兜售理论手册的人,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把他们那些虚假或很荒谬的言论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它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战争手段——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散播不实的信息,干预到另外一个国家政治的进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说家该何去何从?麦克尤恩认为,小说家是站在真假信息风暴中的人。他说:“在过去,小说的主要作用是探究人心,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这到今天依然是小说的主要功能。这一生中,’小说的时代结束了’、’小说即将灭亡’的预言我已经听到了很多次,但我认为小说还是会继续存活下去。因为小说能够在巨大的真假信息风暴中找到一个静止的中心,在这个中心上继续探究人心,继续研究所有的真相和谎言。”
此外,格非提到,前一天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主题演讲中,麦克尤恩对小说的社会功能做出了深刻的思考。麦克尤恩认为,小说建立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极其丰富的场域;小说作者的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说为不同的声音、思维和情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即便人们并不赞同彼此的观念,但依然能够被小说的叙事打动。格非认为,这正是小说的力量所在。
新作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主题演讲中,麦克尤恩对当下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广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技术做出了精彩的解读,而他刚刚写完的一部小说中也引入了科幻的元素。不过麦克尤恩表示,这并不算是一部科幻小说,因为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已经逝去的1982年,而不是未来,他稍微改变了当时的科学进程和政治局势,小说中1982年的科技比现实更先进一些。
麦克尤恩透露,小说的主人公买回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后来爱上了他的女朋友。“这种三角恋肯定不是新颖的科幻题材,它是人们已经写得很滥的情节了。”麦克尤恩笑道。他进一步解释说,小说探讨的是机器人是否会有自我意识、人工智能究竟需不需要有道德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的迅速渗透,这些都是当下人们经常讨论的、在现实中已经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所以我这本小说,与其说写的是未来,不如说写的是现在。我认为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写的并不是未来,写的就是当下。”麦克尤恩说。
在庆祝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30周年的研讨会上,麦克尤恩曾提到一个词,叫“第三种文化”。当天在对谈现场,麦克尤恩对“第三种文化”做出了更详细的阐释。他解释说,“第三种文化”的概念出自约翰·布罗克曼几年前创立的网站H.com。“第三种文化”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在各个领域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都开始向大众进行科普,并以人人都理解的浅显语言解释他们领域的新的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进入社会人文领域,促使科学与人文学科出现交织,影响到政策的制订、社会问题的发展,以及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前文所述的人工智能正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麦克尤恩指出,科学家借用传统的人文学科手段进行科普,促使人文学科与科学找到了共同的平台,能够一起讨论社会以及政治问题,这种变化正是科学和科技的变化和进步带来的。尽管很多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并不了解“第三种文化”的概念,但有关“第三种文化”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并且越发蓬勃。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