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缺席了戛纳、多伦多、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之后,今年中国电影在釜山电影节终于有所斩获。三部中国新人导演的电影《捐赠者》、《清水里的刀子》、《一句顶一万句》和一部中国台湾电影《白蚁》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最终,《捐赠者》、《清水里的刀子》同获新浪潮大奖,这在釜山历史上还是首次。
值得关注的是,两部获奖影片《捐赠者》与《清水里的刀子》均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捐赠者》改编自王可心中篇小说《头顶一片天》,《清水里的刀子》改编自石舒清同名短篇小说。
《捐赠者》剧照
《捐赠者》:展现贫富差距、人性自私
王可心原小说(《头顶一片天》)中,杨八和妻子下岗,一家人日子过得窘迫,无意中看到一个买肾广告,遂决心以此改善全家生活境遇。买肾的李大国是为救治与其相依为命的姐姐李小会。姐弟两个事业有成、财富无数、势力很大。第一次移植失败,李大国请求杨八的儿子捐肾,且言明无论多少钱均可。杨八断然拒绝,被李大国跟踪胁迫。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更大的悲剧发生了。走投无路的杨八杀死了李小会。
改编影片《捐赠者》的导演臧启武曾做过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四部电影的副导演,也作为行活导演拍过一些短片和数字电影。但严格意义上说,这部《捐赠者》算是他的处女作。
原小说作者王可心有着很好的讲故事的能力,小说情节有一定的戏剧性,很适合做电影或电视的改编。小说本身是个底层关怀的故事,叙事情感是节制的,对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有着内在的体恤。杨八最初选择卖肾,最终选择杀人,都是被迫,身体总是被我们当成一种武器,无论爱,还是恨。卖肾杀人都是违法犯罪,杨八作为对生活没有什么反抗能力的个体,肯定要受到法律的审判,但是这个邪恶、黑暗,让无数人生存艰难的社会,谁来审判?小说中,李大国说姐姐就是他的天,无论怎样都要救活她,甚至不惜绑架杨乐宝;杨八说儿子就是他的天,无论如何都要保护他,甚至不惜杀人。这篇小说在现实批判之外,在罪与罚之外,更多的是伦理的审视。
评论家雷达曾评价王可心的小说“情节强劲,极富戏剧冲突”。这是王可心的写作特点,也是她的写作追求。她认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小说之外,向影视编剧进军。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
《清水里的刀子》:西北贫困山区一个回族老汉的日常
王学博1984年生于东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上学的时候因为喜欢电影,开始拍一些短片。之后做过《塔洛》、《锤子镰刀都休息》、《轻松+愉快》等电影的制片人。《清水里的刀子》是他的长片处女作,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共同监制。
电影拍的是宁夏西海固贫困山区一个回族老头的日常。老伴故去,按照教规,在40日之后要举办比较大的祭礼。儿子建议,祭礼那天宰家里的老牛举办筵席,孝敬操劳了一生的母亲。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头精心照料这头家里赖以耕地多年的老牛。忌日的前三天,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开始不吃不喝。老头以前听祖辈说过,牛能看到宰它的刀子,不吃不喝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生命。
电影改编自石舒清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小说2000年获(1998年至1999年度)优秀中短篇小说奖,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国的“西海固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提出了发展。因为恰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所以西海固回族作家作为“西海固文学"在新世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小说呼应社会转型,紧贴大地,密切关注西海固大地上底层回民的现实生存状况及文化也理的擅变等问题。而石舒清就是其中一位。《清水里的刀子》正是回族作家石舒清根据早年听来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创作的。
小说描述了生命个体的死亡意识由沉寂到觉醒再升华的整个嬗变过程,从而对人在特定境遇下的生命体验和死亡意识进行了还原。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放弃了探讨牛能否看到宰它的刀子,也不放入任何对宗教的态度,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个老头,他的家人,以及他周围的人,完全写实的拍摄手法,对西北贫困山区回族的日常生活还原度非常高,可以当作纪录片来看。
《白蚁》剧照
《白蚁》:一个的恋物癖的悲剧生活
台湾导演朱贤哲拍过多年纪录片,是个老导演了。《白蚁》算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关注边缘人物的小生活:一个恋物癖的人的故事。
神情忧郁的白姓青年在书店工作,他的爱好是偷周围凉在外面的女人内衣裤,回家手淫。一天,偷东西的他被两个女学生无意中看到并拍下了视频。为了制止他的行为,拍视频的女生把视频刻成光盘寄给了他。青年发现自己被偷窥,寻找偷拍者无果,精神受刺激很崩溃,最后被车撞死。偷拍她的女孩背上了负罪感,她接近男青年的母亲,去了解这个人的故事。小时候,父亲死去,小男孩一直怪罪自己的母亲。成长过程中,他有目睹到母亲和男朋友做爱。慢慢地,小男孩的目光直勾勾地盯上了母亲的内衣裤。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