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文这么溜,不如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啊?”主持人轻松活泼的开场,让汉学家们和“一带一路”文学青年发出了会心的笑声。5月26日下午,2018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文学出版”版块主题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文学暨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六朝博物馆举行。“一带一路”沿线13位知名汉学家和43名优秀青年代表,分享了他们对中国文学、南京文学的喜爱与期待。
台上,他们讲述自己学习汉语、翻译中文作品的心得与经验,台下,他们分享了与中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汉语真的很难!她希望自己能翻译出更多好作品】
来自西班牙的Nuria Taberner拥有多重身份:既是本次“一带一路”国际文学暨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随行翻译,也是南京申报“文学之都”计划中《符号江苏》之《六朝石刻》的翻译者。平时,她还是南京工业大学的西班牙语老师和江苏凤凰出版社的翻译。
“符号江苏”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曾获得2012年江苏省外宣创新奖。其中与南京有关的作品是《南京城墙》、《南京云锦》、《六朝石刻》、《金陵刻经处》四本书。 名城会期间,她伴随“一带一路”文学青年们参观了六朝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多个文化地标,对南京文化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记者问她,如果推荐一本和南京有关的文学作品给这些青年们,会想到哪一本?她思索了一下立刻说:“我觉得是《红楼梦》。”虽然是一位资深的翻译,但Nuria尚未翻译过文学类作品,她略带懊恼地说,“汉语真的很难,有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很难翻译成外语。”但她还是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她曾经翻译过一本很有趣的《常州乱针绣》。 荔枝记者了解到,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创始人为江苏常州人杨守玉。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两个半月完成《南京人》翻译,他期待南京成为“文学者之都”】
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暨成果发布仪式是本次论坛的亮点之一。著名的南京作家叶兆言和译者David共同为首批翻译成果《南京人》揭牌。
David来自英国,2009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后来又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可以说是一枚不折不扣的“中文爱好者”。受南京名城会邀请,他第一次来到南京。为了翻译好《南京人》,他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David自己也是一名作家,但他觉得自己还只是“初出茅庐”。
《南京人》是叶兆言的散文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叶兆言对南京这个城市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察,南京人的性格、好恶、习惯以及南京城的历史在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的痕迹,都在书中有着细腻的展现。
对于南京申办文学之都,David觉得名城会这样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吸引很多西方作家来到南京,未来南京也可能成为中国的“文学者之都”。
【从事翻译几十年,他对中国诗歌情有独钟】
这位自带圣诞老人气息的汉学家来自北欧芬兰,他可以熟练地用汉字写下自己的名字“伯尔蒂”(Pertti)。他已经不太记得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开始学习汉语,大概是一九七几年,多年来一直从事翻译工作,也曾写过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比如中国书法历史、中国古代文明、中国近代文明等。伯尔蒂特别提到,他很喜欢中国的诗歌,翻译过很多古诗和现代诗。
今年是伯尔蒂第三次来到南京。在复旦大学留学期间,他就来南京游玩过。因此受到本届名城会的邀请时,他开心极了,希望下一次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论坛结束后,他将和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学家、翻译家一起讨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记者还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外国文学青年,提到南京的文学作品,几乎他们都会想到《红楼梦》。另外,莫言的作品也具有相当知名度。
无论是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还是资深的汉学家、翻译家,他们在采访中都提到,汉语言博大精深,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外语并非易事。而本届“一带一路”国际文学暨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正是为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打通了渠道,“一带一路”国际文学论坛永久落户南京、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发布,这样的创举不仅让“中国名片”走向海外,更是对海内外的汉学家、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极大鼓舞。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