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19世纪英国文学“被掩埋的部分”

来源:文学报

作者:郑周明

2018-06-11

  有这样一本文艺杂志,它在19世纪末只出了13期便告终结,却引领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坛风潮,并让这股风气影响到了世界另一端,作家郁达夫多年后看到这本杂志时称赞它 “独霸一方,焕发异彩”,之后鲁迅、田汉等人也被其中的插画艺术所吸引,认为它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杂志名为 《黄面志》,在1884年创刊后,便容纳了宽广的文化和艺术体裁:诗歌、短篇小说、随笔、插图、画作。知名英国画家比亚兹莱作为它的主要美编赋予了它惊艳文坛的气质。而今在它停刊120周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 《黄面志》13期的中文影印版,获得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本杂志的前后故事也在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普鲁斯特下午茶”活动中得到了深入探讨。

  《黄面志》创刊之初会聚了当时英国文坛一流的作家、诗人和画家,比如第一期就有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这些作家中既有浪漫派的也有写实派的,并不拘于一种风格,但他们形成的一种共识就是对当时英国文坛偏于保守的创作表达了不满,也由此在英国文学界引领了一股“颓废”潮流。所谓“颓废”,其实带有对19世纪道德主义的反叛,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表达。而大约二十年后郁达夫、鲁迅等作家接触这本杂志时也是被其审美气质所吸引,称其是世纪末 “独特的情调底唯一的表现者”。但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林骧华认为,“颓废”一词并不能准确归纳当时文学运动的底色,这些作家和艺术家是以“逃避”权威正统的方式表达文学观念,《黄面志》这本杂志便提供了详细的19世纪末文学潮流的细枝末节。

  相比文学作品,《黄面志》中的绘画艺术有着更直接的观念表达,而这与画家兼杂志美编比亚兹莱有着直接关联,对于比亚兹莱其人,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他多年来收集了许多比亚兹莱的资料,他介绍说,在为《黄面志》负责艺术设计之前,比亚兹莱最知名的成绩是为作家王尔德《莎乐美》设计了插画,作品面世之后大受读者欢迎,尤其是他的插画部分精彩到了 “喧宾夺主”的程度,以至于王尔德抱怨说,“我的文字已经沦为比亚兹莱插画的插画”。对于他的绘画艺术,后来诸多权威美术史著作都评价认为,“历史上没有几个艺术家能像他把黑白色彩表现得如此强而有力。”

  然而,这样一本在19世纪外国文学史中占据重要意义的期刊,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多年前就注意到画家比亚兹莱对中国近现代一批作家和画家有着广泛影响,因而编纂了《比亚兹莱在中国》,他认为考察中国如何接受比亚兹莱艺术的过程有其文学史的特殊意义。他介绍说,郁达夫是最早向中国读者推荐《黄面志》和比亚兹莱的作家,之后郭沫若也极为欣赏甚至在代表作《女神》中提到了比亚兹莱,而鲁迅给出的“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这样的赞美,在后来的研究者看来也折射出他多元的个人艺术趣味。其他如梁实秋、徐志摩、田汉、叶灵凤等人都对比亚兹莱的作品喜爱有加,当我们今天回看众多当时名家的初版作品时,也会看到不少封面设计和内页插画有着明显的比亚兹莱风格。如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黄面志》完整影印本,不仅再现了19世纪英国文学中被掩埋的有价值的部分,也让比亚兹莱的插画再次走入大众读者的视野之中,并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史,被那些发掘出的新细节构建出更多立体感和丰富性。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