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平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中国文化教育与国际交流基金联合主办的“中外作家交流营”启动仪式暨“多民族文学外译与传播”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中共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俄文处外国专家凤玲,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中东学院土耳其语外籍讲师古育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玲、高金萍等领导及专家参会并发言。活动分别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平台负责人徐宝锋教授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主持。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用“外眼”看中国
据中国文化译研网负责人徐宝锋教授介绍,“中外作家交流营”启动仪式暨“多民族文学外译与传播”座谈会是在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框架下采取的一项创新性的举措,通过为中外作家提供永久性的交流和创作基地,增进中外作家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进一步面向世界讲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指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一项重点工程,自2017年3月起,该“计划”面向全球征集作品,最终评定出38部中国主题内容的图书,进行稿酬补助和出版补贴。主要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外国友人参与到中国内容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创作当中来。当前,更多的中国内容正在走向国际,但是外国人创作的、或者外国友人创作中国主题,更适合国外的市场,更符合国际的心理,更能够被所在国接受和传播。
此次座谈会以北京语言大学为阵地,也是希望借助其文化多元性和融合性的优势,更好地传播中国内容,通过丰富的留学生和国际校友资源,在海外正确发声。
中外作家交流营:寻找“本土代言人”
为客观向世界树立中国形象,展现中国文化,通过广泛联系和积极培养对我国友好的海外汉学家、作家、媒体人、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鼓励并支持他们创新对外出版话语体系,面向国际市场、海外读者客观介绍中国主题内容,活动中启动了国内首家“中外作家交流营”,并由吉狄马加主席、赵海云副司长、北京语言大学刘利校长向第一期交流营承办单位——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授旗。这是在“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框架下的一种创新方式,通过邀请“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涉及到的覆盖汉学家、翻译家、教授、政治领域专业人士、专职作家、出版人等多种职业的海外作者来华进行中国主题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作,与中国作家、出版人进行合作选题、文学交流,架起理解桥梁,加深外国作者对中国的正确理解。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遗落的明珠
此次活动还有另外一项议程,就是在大学建立“少数民族作家书架”。为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作家赵晏彪、兴安、关圣力、韩静慧、杨玉梅以及民族文学汉文版、蒙文版、藏文版、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和朝鲜文版集体向北京语言大学赠送图书,将北语作为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实现优秀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遴选,翻译和推广。吉狄马加主席、叶梅会长和刘利校长会上共同为“少数民族作家书架”进行揭牌,这将是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走出去”的新尝试。
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但是长期以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海外学者对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清楚地认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会专家分别就“多民族文学外语传播”现状、发展及问题展开了深入地交流。
近30位作家、学者及汉学家代表参加活动,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网、文艺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媒体到场报道。
2024-12-25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